第116章 各方反应
【雷觉琨入股旭日传媒,旭日院线数量与嘉禾持平!】
据悉,港交所的“旭日影院”立牌即将更换为“旭日传媒”。旭日传媒全资控股旭日群星和旭日影院,并持有20%的旭日影业股份。雷觉琨以丽声院线的经营权入股旭日传媒,计划在两年半内建成十家新戏院。
目前,旭日影院已整合南方影业的本埠院线和丽声院线,旗下有十七家戏院,为港岛最大的发行院线。
——《大公报》
周三,在《大公报》的头条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在香港电影圈激起了千层浪。各大势力掌舵人的案头,都摆上了这份报纸,字里行间透出的信息,让他们嗅到了市场格局剧变的风暴气息。
邵意夫爵士放下报纸,摘下金丝眼镜,用绒布缓缓擦拭。他的脸上看不出明显的喜怒,只有镜片后深邃的目光,久久停留在“十七家戏院”、“与嘉禾持平”、“港岛最大发行院线”这几个词上。
“后生仔,手笔不小。”他低声自语。旁边的方艺华见状,轻声问:“六哥,要不要让下面的人……”
邵意夫抬手止住她的话,重新戴上眼镜,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雷觉琨是只老狐狸,他怕是另有算计。邵氏扎根港岛几十年,靠的是片库,是人才,是制度!卢同靠一部《富贵逼人》就想翻天?”他顿了顿,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不过,通知制片部,下半年重点片单再加紧些。院线那边,盯紧排片,我们的片子,黄金档期一个都不能少。”话虽如此,那份报纸却被他折好,放在了一叠待处理文件的最上方。
方艺华看着邵意夫这幅外强中干的嘴硬模样,眼珠子转了转,见缝插针地怂恿道:“六哥,现在电影市场风云变幻,吴思远、周文怀、卢同这些新一代制片人纷纷崛起,我们为何不加大力度投资TVB?”
“可利笑和——”
“六哥,亲兄弟还得明算账,利益面前,你还顾虑些什么?当年我们不就是靠《貂蝉》……”
邵意夫烦躁地挥了挥手,眉毛好似能夹死苍蝇,“容我再想想。”
“六哥!”方艺华还想劝,又觉得自己有些失言,急忙把话题岔开,“沈钿霞似乎打算继续参演卢同的新电影,我们要不要……”
“让她演!”邵意夫未经思考,就做出决断。
左派再度崛起,自由总会肯定不会坐以待毙。邵氏有健全的发行线,倒不会像嘉禾一样受制于人。
嘉禾在《发钱寒》上吃了亏,童悦娟估计巴不得邵氏入局,帮助右派围剿左派人士。
这个节骨眼,邵氏绝对不能随意出手,开罪任何一方。
六十年代中期,邵氏就是被左派那班人压制得死死的!
邵意夫又忍不住翻看前些天《新晚报》上对旭日群星的描述,脑中缓缓浮现一种可能。
或许,他能这么做?
……
嘉禾总部。
“砰!”一声闷响,周文怀将报纸重重拍在红木桌面上,脸色铁青,“十七家?和我们持平?!雷觉琨,好一个雷觉琨!”他猛地站起身,在宽敞的办公室里踱步,步伐带着明显的焦躁。
坐在对面的何贯昌,同样脸色凝重:“阿怀,冷静点。眼下关键是雷觉琨承诺的新增十家!两年半——如果真让他做成,那就是二十七家!远超我们和邵氏!”
“这就是问题所在!”周文怀停下脚步,指着报纸,“雷觉琨不是说说而已!他有九龙建业做后盾,有地皮,有钱!卢同这小子,给他画了个大饼,他就敢张嘴吞!他们这是要联手打造一个从制片到发行、放映的完整王国!”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不能再等了。立刻联系罗维和程龙,还有许冠闻。一定要查清楚,雷觉琨那十家新戏院预备开在哪些地段!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港岛本埠的发行线上突然多了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前院又面临旭日影业的崛起和邵氏的威胁,周文怀已经嗅到了真正的危机。
“你再去问问九龙警署,C4炸药的来路到底查清楚了吗?!”
自从神秘人用该死的C4炸弹炸毁了《发钱寒》的拷贝,嘉禾就好像被人夺走了气数,流年不顺。
“气数?”周文怀呼吸一滞,好似抓到了救命稻草,“对,阿昌,你去请一个德高望重的道长,给我们公司去一去晦气。”
最近嘉禾接连倒霉,说不定就是因为被人下了降头!
虽说降头是邵氏拍的恐怖片,与现实无关,但万一呢?
万一这不是胡诌的……
港岛人大多迷信,何贯昌也觉得周文怀的担心很有道理,点头附和:“确实该请人驱邪。”
……
弥敦道,自由总会。
童悦娟看着报纸,保养得宜的脸上眉头紧锁。
“雷觉琨入股,旭日传媒有十七家戏院……”她低声念着,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雷觉琨是香港商界大亨,根基深厚,他的深度介入,意味着“旭日系”不再是那个可以轻易忽视或拿捏的新公司了。
“这个卢同,真是搅动风云。”童悦娟喃喃道。
她最关心的不是院线规模,而是旭日影业的制片方向。
这种毫无左倾的制片形式,到底该怎么禁止它进入湾岛啊!
童悦娟要脸,总不能被卢旭再次开团“自由总会以自由之名行强权之事”吧?
“通知下面的人,”童悦娟拿起内线电话,语气带着一丝严肃,“重点关注旭日影业的动向,特别是他们接下来开拍的新片题材和内容。必要时可以去他们的拍摄现场偷拍,如果能推测拍摄的内容,你们想办法提前赶制类似的电影。还有,跟几家主要院线的经理打个招呼,旭日影业出品的影片绝对不能流入湾岛。”
这一手段,邵氏和电懋在五六十年代搞过无数次。
……
除了电影圈,今天的《大公报》还是各大商界人士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一份报纸头条,清晰地勾勒出香港影坛即将到来的三足鼎立新格局——老牌霸主邵氏、如日中天的嘉禾、迅猛崛起的旭日传媒。
但从旭日影业对外界伸出獠牙的獠牙第一刻,它就具有非常浓烈的资本属性,非常不符合左派的调性。
《富贵逼人》与“缤缤服装”深度捆绑营销,实现了行业破圈,成为一桩典型的商业案例。
旭日传媒和九龙建业强强联手,他们的目标又究竟是什么?
鲍玉刚放下《大公报》,陷入久久的沉思。作为汇丰银行的董事,当年卢旭进行向汇丰申请贷款时,他经手过卢家的资料。
旭日传媒的前身是青洲英坭。青洲英坭主要经营水泥生产,在九龙红磡有一块巨大的工业用地,去年初,这块工业用地上的工厂迁移到新界,卢家在厂棚里安置了机器,用于生产精工表的机芯;在尖沙咀有一块小型地皮,目前被改造为旭日影厅;在澳岛有一块地皮,这是青洲英坭的古早产业,目前没有任何变动。
从卢家的产业上看,他们不太可能为了一处工业用地,大费周章地收购青洲英坭。
半晌,鲍玉刚发现了端倪。
是地皮!
这些地皮的价值远超卢旭在汇丰银行申请的贷款金额。
“雷觉琨作为地产大亨,这次和卢同联手,就是要想掩人耳目,假借新建戏院,伺机囤积地皮。”
鲍玉刚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从中找到了一条可效仿的道路。
《富贵逼人》这场席卷全港的商业案例难以复刻,青洲英坭的收购案倒是值得学习。
要知道,现在的港岛,很多上市公司的估值都低于其下属地皮价格!
从二级市场开始收购股票,从而低价得到地皮,这居然是一条在三年前就得到验证的可行之路!
鲍玉刚立即拿出今日各个公司的股票,目光在一众序列中游走,只消片刻时间,他就锁定了目标——
九龙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