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游地区一般地势高,气温低,雨量较少,春季于早,下游一带温度高,雨量多,湿度大,日照短,日温差大,特别是夏季炎热多雨。流域内平均气温为13-18℃,年雨量900-1400毫米。流域内年径流深近600毫米,贵州省境内为562毫米,由降雨形成,年内径流分配极不均匀,5-10月为丰水期,占全年总水量的80%,11月一次年4月为枯水期,仅占2000,12月和1月最枯。径流的年际变化不大,丰水年径流量为枯水年的2-3倍,为平水年的1.4-1.7倍。洪水期为6一8月,干流一次洪水历时10天左右,主要拱量集中在3一5天,支流洪水历时更短,急涨陡落。乌江流域气候类型复杂,上中游为云贵高原气候,温湿,夏季短,年降水日数165~200天,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下游属川东春雨伏旱区,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集中于4~10月,可占全年总量80%以上,夏季炎热。乌江径流补给以降水为主,其次是地下水。乌江流域除下游一部分位于四川盆地边缘外,其余均分布在云贵高原东北部。西面与金沙江支流横江—牛栏江的分水岭为乌蒙山脉,南面与珠江流域西江上源红水河、北盘江的分水岭为苗岭山脉,西北面与赤水河、茶江的分水岭为大娄山脉,东面与洞庭湖沉水水系的分水岭为武陵山脉。分水岭高程在700-2900米之间,整个流域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倾斜。乌江流域总面积为87920平方公里(8.69万平方公里),在贵州省内面积为66830平方公里,占全河流域总面积的76.03%,占贵州省总面积的37.95%。流域面积8.69万平方公里,四川省流域面积1.55万平方公里。
乌江流域横贯贵州省的西部、中部和东北部,其范围包括威宁、水城、纳雍、织金、六枝、普定、清镇、安顺、平坝、贵阳、赫章、毕节、大方、黔西、金沙、遵义、泪潭、凤冈、务川、正安、道真、绥阳、余庆、息烽、修文、开阳、印江、石阡、沿河、思南、德江、瓮安、福泉、龙里、贵定、松桃、施秉、镇远等地。乌江流域地下宝藏丰富。在贵州省内,上游有六盘水大煤田、织纳大煤田、织金磷矿和铝土矿、赫章的锌、铅、铁矿等;中游有清镇、修文一带大型铝土矿、开阳大型磷矿、瓮安福泉大型磷矿、遵义锰、磷矿、.铝土矿、开阳汞矿及稀重金属矿等;下游有务川汞矿。矿产中以煤的分布面最广,省境流域内各县都有煤矿出露。乌江流域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的50个县,其中贵州省有39个县。乌江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于农作物生长,但耕地分散,山高水低,土多田少,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天然降雨年内分布不均匀,不能完全适应农作物生长期对水的要求,影响农业的高产稳收。流域内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豆类和薯类等粮食作物,有油菜、烤烟、茶叶、花生等经济作物,还有生漆、桐油、药材、银耳、水果等特产。上游威宁、赫章一带高原地区,畜牧业较发达,遵义一带柞蚕丝生产较早。乌江,长江上游支流,长江上游右岸支流。又称黔江。发源于贵州威宁香炉山花鱼洞,有南、北两源,南源三岔河长322公里,为乌江主源,北源六冲河长210公里,两源在黔西县化屋基汇合后称乌江。乌江横贯贵州中部及东北部,至洪渡向北约15公里处进入四川境,至重庆涪陵汇入长江。乌江从发源地至河口全长1050公里,贵州占848公里,重庆占188公里。六冲河汇口以上为上游,汇口至思南为中游,思南以下为下游。
乌江水系呈羽状分布,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流域内喀斯特发育。地形以高原、山原、中山及低山丘陵为主。由于地势高差大,切割强,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以流急、滩多、谷狭而闻名于世,号称“天险”。乌江流域内矿藏资源丰富,煤、铁、锫、磷、锰、锑、铅、锌等矿及重晶石、萤石等均有,以煤及磷矿石为大宗。上游毕节、六盘水地区煤和开阳、福泉、瓮安磷矿储量丰富。森林资源分布在余庆、石阡、酉阳、彭水、涪陵一带,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乌江上游从河源到化屋基为上游,乌江有南北两源,南源三岔河,北源六冲河,习惯上以南源三岔河为正源。南源三岔河发源于贵州西部高原乌蒙山脉东麓,威宁县盐仓镇营洞社区石缸洞,海拔2040米。河源从石缸洞里涌出一股清泉,形成一条溪流。溪水通过可盖大坝至香炉山,南流经水城、纳雍、织金、六枝等县境,至普定后折向东北流,再经安顺、平坝、清镇等市、县境,在黔西县化屋基和六冲河汇合。汇合处海拔860米。三岔河长325.6千米。北源六冲河发源于赫章县境西北的可乐彝族苗族自治乡罐子窑,五眼清泉从地下涌出形成溪流,东南流经赫章县城后潜入地下,经数段伏流河段复出露于地表,然后流经毕节、纳雍、大方、织金等市、县,在黔西县化屋基与三岔河汇合。六冲河长273.4千米。中游从化屋基至思南为中游,河道长366.8千米。乌江中游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由于河水侵蚀和地下水溶蚀,往往形成200到300米深的“V”形峡谷,谷深水急,险滩相接,约有大小险滩148处,著名险滩有漩塘、天生桥、震天洞、一子三滩等,是乌江通航的最大障碍。险滩长、落差大,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下游从思南至涪陵为下游,思南以下河流切穿大娄山脉、武陵山脉而进入四川盆周与武陵山区。下游河段在思南以下流向正北,到彭水后又折转西北。下游河段由于支流汇入较多,因此水量大增,河道比降较上、中游为小。从思南至涪陵,河道长344.6千米。下游全河通航,河口水面海拔136.5米。乌江横贯贵州中部及东北部,至洪渡向北约15公里处进入四川省境,至涪陵汇入长江。乌江从发源地至河口全长1050公里,落差1787.46米,其中干流化屋基至涪陵714公里,平均比降1.02‰,总流域面积87900平方公里。乌江蜿蜒曲折,兼纳百川,干流沿途接纳许多支流。贵州省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公里的支流有75条,重庆市境内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75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一级支流有15条,这15条支流的流域面积共50571平方公里,占乌江流域总面积的57.5%。化屋基以下左岸有野纪河、金沙河、湘江、湄江、六池河、洪渡河、芙蓉江等主要支流汇入,右岸有猫跳河、清水江、瓮安河、余庆河、石阡河,印江河、唐岩河、郁江等主要支流汇入。
说完了乌江,咱们再讲一些在益州很有特色的江河。讲到这里刘从戎点着了吕宋草,自己深吸了几口后,这才往下讲,那咱们先说下大渡河。大渡河,古称北江、戢水、涐水、沫水、大渡水、濛水、泸水等,位于四川中西部,历史上作为长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大渡河发源于青海省阿尼玛卿山脉的果洛山南麓,上源足木足河,经阿坝县于马尔康县境纳梭磨河、绰斯甲河后称大金川,向南流经金川县、丹巴县,于丹巴县城东纳小金川后称大渡河,再经泸定县、石棉县转向东流,经汉源县、峨边县,于乐山城南入岷江,全长1062公里,流域面积7.77万。
大渡河上游地处高原,呈典型高山气候特征。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雨量充足。由于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交界区域,天然落差4177米,年径流量488亿立方米。传统上,认为大渡河在大金川以上有三源:梭磨河、绰斯甲河、足木足河,以足木足河为正源。正源足木足河(又作脚木足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的最高峰果洛山东南麓的久治县的哇尔依乡尕尕乌喀源头海拔高程4579米。大渡河以泸定以上为上游,泸定至乐山市铜街子为中游,铜街子以下为下游。流域内地形复杂,经川西北高原、横断山地东北部和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在绰斯甲河口以上上游上段属海拔3600米以上丘原,丘谷高差100-200米,河谷宽阔,支流多,河流浅切于高原面上,曲流漫滩发育。至泸定为上游下段,河流穿行于大雪山与邛崃山之间,河谷束狭,河流下切,岭谷高差在500米以上,谷宽100米左右,谷坡陡峻,河中巨石梗阻,险滩密布。其中马奈至长河坝一段落差562米,比降千分之4.6,两岸山地高出江面1000-2000米,谷坡40-80度之间,丹巴附近有壁立的悬崖,谷宽300-800米,河中水深、流急。中游泸定至石棉,蜿蜒于大雪山、小相岭与夹金山、二郎山、大相岭之间,地势险峻,谷宽200-300米,谷坡40-70度,水面宽60-150米,河中水深流急;沿河有多处面积较广的冲积锥、洪积扇,向南河面逐渐展宽,河漫滩、阶地断续分布。石棉以下的下游段,河流急转东流,绕行于大相岭南缘,横切小相岭、大凉山北端及峨眉山后进入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平原丘陵地带,沿河两岸山势渐缓,河谷渐阔,汉源至峨边的局部河道狭窄,河宽约60-100米,谷坡陡峭;轸溪至铜街子河长63公里,直线距仅7公里,形成一大河湾。
河流两岸阶地分布广泛,并有较大面积的阶地。沙湾以下,河流进入乐山冲积平原。下游河中有河漫滩、沙洲分布。流域上游上段为冬冷夏凉,全年少雨的高原山地气候,年降水量500-750毫米,以降雪为主,积雪期可达5个月。其余地区属季风气候,一般具冬暖、夏热、湿润多雨的特征,年降水量1000毫米,泸定、石棉右岸地区1200-1500毫米,下游部分地区可到1400-1900毫米。暴雨多集中于中、下游地区的5-9月,7、8两月尤为突出。
河川径流主要来自降水。大渡河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和冰雪融水补给(约占总量的20%)调节,径流变化较小。大渡河水系呈羽毛状分布,径流主要由降雨形成,部分为融雪补给。由于流域面积大,植被良好,上游第四纪覆盖层利于下渗和滞流,径流年际变化不大,年内分配比较均匀,洪枯水量差别不大。大渡河流域河流洪水频繁,近200多年有记载的洪水50余次,多发生于中、下游地区,以下游为甚。大渡河是岷江泥沙的来源地,福禄镇多年平均含沙量0.475公斤/立方米,年输沙量2247万吨,为岷江福禄镇大渡河口以上年输沙量44%。
巨大的落差、丰沛的水量、狭窄的河谷,形成大渡河富饶的可开发的水力资源。大渡河主要支流有梭磨河、茶堡河、绰斯甲河、革什扎河、东谷河、小金川、汗牛河、康定河、磨西河、南桠河、西街河、宰骡河、流沙河、尼日河、临江河、峨眉河、青衣江、湾东河等。域水产资源丰富,鱼类有16科105种,以鲤科最占优势。有特色的鱼种有大渡裸裂尻鱼、长须裂腹鱼、齐口裂腹鱼、青石爬鮡等。大渡河口原有铜鱼天然产卵场。
汉源县的果园大渡河,流域辽阔,气候多样,物产丰富。金川以下,北有连绵起伏的高原,挡住了北方寒冷气流的入侵,同时峡谷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失,因此河谷底部终年温暖,年平均气温在12~18℃,无霜期达180~320天,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到三熟,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金川、汉源等河谷阶地,农业相当发达。由于热量条件优越,这里中稻种植区可以达到海拔2200米,是四川省中稻分布最高的地区之一。中下游河谷平原还宜双季稻生长。高寒地区气温虽低,但阳光辐射强烈,日照丰富,可以种植春小麦、青稞和马铃著作物分布高程高达3500米左右。上游气候凉爽,牧草丰茂,饲养着数以万计的绵羊、牦牛、马等牲畜,是四川省主要畜牧基地之一。大渡河西岸的崇山峻岭中,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它的面积要占全省森林面积的15.3%,木材积蓄量占全省总量的26.1%,在各大江流域中仅次于雅砻江。这里参天蔽日的云杉、冷杉、铁杉、桦木,材质优良,每年都有大量的木材顺江而下:流放到乐山、宜宾,支援省内外建设。在浓阴覆盖下的深山老林里:还生活着许多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羊和白唇鹿等珍稀动物。大渡河流域的植物资源也十分引人注目。3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区,盛产亚热带到温带的各种水果,金川、汉源的雪梨,以皮薄、核小、水多、味甜而享誉中外;汉源的核桃、柑桔,泸定的香桃,金川的柿子、名山的蒙顶茶等土特产也名闻全国;越西等地已成为四川省苹果生产基地,还有那畅销国内外的贝母、虫草、大黄、羌活、麝香、鹿茸等名贵药材以及油桐、白蜡、蚕桑、茶叶、花椒等林副产品,也是大渡河的骄做,其中汉源的花椒具有香浓、麻味足、油质重、色泽好等优点,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大渡河也称铜河,据说,这河的两岸富有铜矿,自古冶铜业就很兴盛。传说峨眉山寺庙里许多铜佛像和铜铸品,当初就是在这一带冶炼铸造的。其实,在大渡河流域里,铜矿并没有金银矿多。小金县,便是一座著名的黄金城,盛产金银。大渡河埋藏着种类繁多的矿产。金川、泸定等地的金、银开来历史悠久,丹巴的云母、宝兴的汉白玉、石棉县的石棉等储量大、质量好。尤其是石棉县的石棉更驰名全国,成为中国最大的新型石棉矿区,产品畅销国内外。煤、铁、铜、铅锌、菱镁矿、石膏、磷和稀有元素也应有尽有,十分丰富。大渡河流域,还有众多的风景和名胜古迹。康定是通往西藏的门户和军事重镇,它过去的名字叫打箭炉。城外的跑马山是藏历四月八日藏胞们转经的地方,颇具民族风情。下游河畔的峨眉山,更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为中国佛教“四大圣地”之一,最高峰金顶海拔3098米,气势雄伟磅礴。从金顶到山脚报国寺,垂直分布可分为寒带、温带、亚热带三种气候,山上植物约1452种,仅医用植物就可分为118科480种,相当于一座天然植物园。山上峰峦叠翠、林绎幽深,以其雄、秀、奇、险而“秀甲天下”。山林中古刹巍峨,文物丰富。建干明代的报国寺紫铜铸华严塔,建于宋代的万年寺内青铜铸普贤骑象,皆为稀世珍品。乐山市凌云山悬崖上的石刻弥勒坐佛,人称“乐山大佛”,更加脍炙人口,它比山西云岗大佛要高出3倍。紧接着的乌尤寺,也是一处著名景点,江边绝壁上所刻“中流砥柱”四字,相传是明代乐山人彭汝实所书,笔力道劲。贡嘎山,被誉为“山中之王”,在藏语中称为“木雅贡嘎”就是白雪的意思。它不仅为旅游、体育人士所向往,还是科学工作者研究地学和生物学的理想基地。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地理景观、高大陡险兼备的自然风光和复杂多样的垂直气象带谱,是多种动植物同存的奇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