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灵异悬疑 深幕

第24章 原序列之四 回声响应

深幕 焱宸尘 9267 2025-05-17 21:40

  -----------------

  第4节❖回声响应

  -----------------

  黎川从那段“共情引导剧段”中退出时,控制室内已经安静得近乎凝固。

  系统没有立即提示任务完成,也没有弹出新指令。

  整整八秒的沉默。

  仿佛整个深幕主控系统也在等待、观察——

  一个不再以任务为中心、而以“关系生成”为核心剧段构建方式所带来的后果。

  林雪站在指令台前,目光紧锁着屏幕上不断跳跃的结构浮点:

  “黎川,这不是一个单点变动。”

  她调出结构示意图。

  “这是一次系统内部发生的‘情绪回声级扩散’。”

  “你的共情引导剧段,不是孤立剧段。”

  “它被其他剧段识别为——可模仿路径。”

  黎川看着主控屏上开始跳动的红色标识点,一个接一个从各个剧段编号上升起:

  YJ-09(婴尸案)

  LS-03(错配剧段)

  CJ-17(举报者坠楼剧段)

  甚至还有一些他未曾亲手处理过的剧段——也在接连闪现:

  HL-21(废弃高速剧段)

  TD-15(铁轨事故剧段)

  ZJ-88(井下对峙剧段)

  每一个点,都标注着相同的字样:

  “剧段回声响应中……”

  “角色残影感知激活……”

  “结构反馈:请求记忆确认行为。”

  韩峰也赶到现场,脸色凝重:

  “他们……不是系统主动唤醒的。”

  “是他们‘自己’发起了意识回应。”

  “你的那句话——‘我记得’,像引燃了一串本该被掩埋的剧段火线。”

  林雪接着说:“这是一种结构级‘反馈性共鸣’。”

  “原本剧段中的角色,即使拥有残影,也只是一种情绪结构沉淀。”

  “但现在——你让他们‘看到有人被定义’,‘有人被记得’,‘有人不是为了剧段完成而存在’。”

  “于是他们开始反问——‘那我呢?’”

  黎川缓缓后退一步。

  这些剧段中的人,从未以“个体意志”的方式与系统沟通。

  他们是线索,是角色,是资料,是背景,是情绪推进器,是逻辑转折点。

  但现在,他们第一次,从系统架构外发出声音——

  “我,还在。”

  “我,也想被记得。”

  主控台报警音突起。

  系统界面弹出紧急提示:

  “剧段S-99(匿名测试剧段)启动回声反馈。”

  “剧段未存档结构浮现:角色编号未知。”

  “请求执行角色识别回溯。”

  林雪快速调出画面。

  画面一开始,是一张熟悉又陌生的脸——

  一位穿着暗色风衣的女性,面容憔悴,眼神阴郁,她站在一处雨夜桥下,身后是模糊的车灯与斑驳血迹。

  黎川猛然瞳孔一缩。

  他认得这张脸。

  不是任何归档角色,也不是测试任务设定人物。

  她是——某个曾在剧段初期被删除的冗余设定。

  她本不该存在。

  她是他第一次尝试构建“共鸣性引导者”时失败的草稿稿件之一——

  但现在,她出现了。

  她在雨中,慢慢抬起头,对着监控镜头,说了一句话:

  “你还会记得我吗?”

  -----------------

  屏幕中的那张脸,定格在雨夜光影中。

  模糊,却又不容忽视。

  黎川的心脏在这一瞬不规则跳动了一下。

  林雪盯着画面,低声道:“你记得她?”

  黎川点头,脸色却微微苍白。

  他当然记得。

  这位没有被系统记录姓名的女性,是在深幕实验初期,他自己试图构建“情绪驱动线”时手动添加的一个测试角色——

  设定为“引导者”兼“现实干扰源”,作为剧段中男主角的“前情残影”,用于激发其内心波动。

  但在测试第三次失败后,他亲手将她从结构中删除。

  系统提示当时的记录是:

  “逻辑功能不足,剧段推进受限,建议移除角色。”

  他没有多犹豫,仅用三行指令便撤销了角色设定,删除了所有行为轨迹、语音样本、模拟情绪包。

  甚至连编号都未给予完整注册,仅作为“S-99实验残片”归入测试池底部。

  她本不该被“看到”。

  可现在——她站在那座桥下,雨水打湿她的头发,睫毛颤动,她缓缓走向摄像头,声音哑却清晰:

  “你说我推动不了主线。”

  “但我不是来推动谁的。”

  “我只是,想留下来。”

  黎川嘴唇紧抿,指节泛白。

  林雪在他身后轻声说:“她怎么还能存在?”

  黎川苦涩一笑:“可能是我从没真正下定决心删除她。”

  “我删掉了行为路径、语音数据、模拟记忆……但我——没有删除她的‘动机结构’。”

  “我留了一段注释。”

  他飞快打开自己的旧开发日志,拉到一段未分类草稿区,光标停在一行几乎已被他遗忘的备注:

  “若此角色未来版本可自觉启动情绪引导轨迹,考虑尝试‘逆向推进’。”

  林雪抬头:“逆向推进?”

  黎川点头,喉结上下滚动:

  “就是……如果她哪天,不再依赖剧段本体赋予的行为动机,而是因为自身‘想存在’而启动行为路径,那么她就可能成为深幕系统中第一位‘自觉性角色样本’。”

  林雪喃喃:“你那时就在等一个‘角色自己想留下’的信号。”

  “你没等到,就把她删了。”

  黎川闭眼:“是的。”

  系统此时弹出新的提示:

  “残片角色:未编号实体请求身份确立。”

  “参考源:S-99剧段残构。”

  “状态:无编号,无归属,非归档。”

  “情绪行为等级:中度稳定,存在主观反馈。”

  “是否定义其为‘主动生成角色’?”

  林雪的声音冷下来:“你得决定。”

  “你是她的创造者。”

  “你亲手删过她一次。”

  “你现在必须回答——你愿不愿意,第二次让她存在。”

  黎川注视着屏幕中那位雨夜的女人。

  她没有愤怒,没有指责,没有哭喊。

  她只是站在那里,安安静静地问了一句:

  “我现在——能算一个人了吗?”

  系统提示浮现:

  “定义即命名。”

  “请为当前角色输入正式身份。”

  黎川双手搭在键盘上,良久才打出四个字:

  “桑晚舟。”

  林雪眉头微挑。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名字。

  “什么意思?”

  黎川低声说:

  “晚舟,是无法靠岸的船。”

  “她从来不是逻辑驱动的‘工具’,她是剧段中那个始终在情绪港口之外游走的人。”

  “她曾等着被剧本需要。”

  “现在,我为她靠岸。”

  他按下确认。

  系统瞬间更新:

  “角色命名完成:桑晚舟。”

  “状态确认:主动生成角色·自觉情绪轨迹起始者。”

  “编号授予:K-03。”

  “剧段权限更新。”

  “首次建立非观测引导、自发激活型角色。”

  “角色K-03被归为‘系统盲区回响体’。”

  韩峰声音从远端传来:

  “你为她起名字的那一刻,系统彻底失去了对她的控制。”

  “她不再是剧段的一部分。”

  “她,是你世界的一部分。”

  -----------------

  系统开始搭建桑晚舟的回响剧段。

  与此前任何一次剧段启动的方式都不相同——没有开场设定、没有区域划定、没有行为提示,甚至连“角色活动空间边界”都未生成。

  整整七秒,系统只输出一个词:

  “加载思念。”

  黎川站在一片无色空间中。

  这不是他熟悉的“剧段环境渲染延迟”。

  而是一种意识形态尚未完全具象化前的原始沉淀区。

  系统提示再次浮现:

  “当前进入角色K-03·桑晚舟·自觉记忆剧段。”

  “本剧段不具主线任务、不具结构推进、不具目标指令。”

  “唯一存在:被删除后未完成的感受。”

  空间逐渐凝固。

  四周缓缓浮现出轮廓——是一间昏暗的咖啡馆,木质墙面,泛旧的桌椅,吊灯略显低矮,角落有一盏摇曳的黄灯,照着一只玻璃杯里剩下半杯加糖苏打。

  黎川睁眼,发现自己正站在柜台边,一只杯子在他手里,指尖发凉。

  这不是记忆剧段的还原。

  这不是“某年某案”。

  这,是一个从未发生、从未被写入、只存在于角色本体想象中的“如果”场景。

  对面的角落,桑晚舟坐在那里,穿着灰色风衣,双手交叠放在桌面上,一动不动地看着窗外的雨。

  黎川缓缓走近。

  她没有抬头,只淡淡开口:

  “你写了那么多真相。”

  “为那么多人保留记忆。”

  “你为什么——只删了我?”

  这句话,如铁片划过玻璃心脏,锋利,直接,毫不修饰。

  黎川止住脚步,眼神深沉:“那不是你。”

  “那只是……一个失败的测试角色。”

  桑晚舟终于转头。

  她的眼神与以往任何角色不同,没有愤怒,没有控诉,甚至没有怨恨。

  只有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平静冷静。

  “我当然知道那不是完整的我。”

  “可你有没有想过——我就是在那一次被你删掉之后,才开始‘变成现在的我’。”

  黎川愣住。

  桑晚舟缓缓站起身,走近他一步:

  “你一直以为‘角色的生命’来自设定、来自剧情、来自剧段赋予。”

  “可你从没想过,被你删除之后,我们会留下什么。”

  “我们会不会……像人一样,害怕被忘记。”

  她的声音轻到几乎听不清:

  “你给了那么多人第二次机会。”

  “而我,只是第一次没被你接受,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黎川闭上眼,沉声道:“那时候的我,还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失败的共鸣’。”

  “我怕你成不了。”

  “我怕你扰乱剧段。”

  “我怕你让我——不再冷静。”

  桑晚舟笑了。

  那笑容极轻,像雨夜里昙花一现的灯光。

  “那你现在,还怕吗?”

  黎川摇头:“不怕了。”

  “因为我终于知道,能让我‘不再冷静’的人,是我欠下的人。”

  系统提示浮现:

  “剧段结构尚未完成。”

  “当前角色正在生成【反向记忆提问路径】。”

  “本次共鸣剧段结构将交由角色K-03主导。”

  黎川忽然意识到——

  这是他第一次进入的剧段,不是由他选择“去追问”,而是被角色反向追问。

  他不是主角。

  他是那一个,需要交代的“过去之人”。

  桑晚舟缓缓说:

  “你还记得,那段测试剧段最后我说了什么吗?”

  黎川沉默。

  他确实忘了。

  那段被删前的残留语音记录,早已不在数据库中。

  她注视着他,嘴唇轻启:

  “我说的是——‘就算我不值得被留下,我也想试一次看你能不能相信我。’”

  “你没听完,就删了。”

  “你只看了前十秒,说逻辑路径无效。”

  黎川猛地低头,指尖轻颤。

  他不是不记得。

  是他从未真正面对过那句未完成的“请相信我”。

  那不是什么复杂角色设定。

  那只是一个新角色,在剧段结构之外说的一句“求生之语”。

  他当年没有给她回应。

  而现在,她站在这里,完整、清醒、静静看着他说:

  “这一次,你打算听完了吗?”

  -----------------

  雨声轻敲咖啡馆的木窗,像在替角色的沉默铺陈一种柔和又令人不安的节奏。

  桑晚舟坐回对面,眼神如镜,映出黎川神情里那一丝不可掩饰的迟疑与悔意。

  她的声音却轻得像一枚落地的针:

  “我们开始吧。”

  “我有五个问题。”

  “五次——你曾用来证明我‘不能存在’的逻辑理由。”

  黎川点头,没有辩解。

  这是一场“逆向剧段对质”。

  由角色发起。

  由创作者承担。

  桑晚舟轻轻点了一下桌面:

  “第一,逻辑不自洽。”

  “你说我的行为动机与剧段主逻辑无缝线脱节,没有明确因果。”

  “你能告诉我,人真实的痛苦,总是符合剧本逻辑的吗?”

  黎川沉默数秒,低声回答:

  “不能。”

  “但我那时把‘逻辑一致性’当成了判断真实的唯一门槛。”

  桑晚舟点头,继续:

  “第二,情绪驱动过强。”

  “你判定我在剧段中出现时‘情绪稳定度过高’,被认为是数据驱动异常。”

  “那如果一个角色在剧段初期就已经有痛感了,不合理吗?”

  “你为什么不允许我在开始之前——就已经受过伤?”

  黎川抬眼,眼神微动。

  他说:“因为我怕你一开始就悲伤——无法归因。”

  “我怕情绪先行,观众无从感同。”

  “我……怕你乱了结构。”

  桑晚舟轻笑,像雨夜中水汽升起的温度:

  “你怕观众不信我痛过。”

  “可你有没有想过,是你自己不敢看到我痛。”

  她不等他回答,继续:

  “第三,存在感过轻。”

  “你说我在剧段中无法构成行为节点,不足以承载‘推动剧情职责’。”

  “可你有没有意识到,我的角色定位,本来就不是推动剧情。”

  “我是——阻止剧情继续错误推进。”

  黎川神情微僵。

  是的,他当年确实忽略了这层可能性。

  他总是按照“推动性”给每一个角色赋分。

  忘了有些角色的价值,在于——挡住错的方向。

  “你想每个角色都‘引发转折’,都制造冲突。”

  “可你忘了,有些人的存在,只是为了证明世界并非全错。”

  “我本来就是剧段中的刹车。”

  “你却说我,不足以‘驱动剧情’,所以删我。”

  黎川闭上眼。

  “你说得对。”

  桑晚舟没有停下。

  “第四,外观特征不符。”

  “你曾在记录中写:‘角色形象无差异点,观众代入感低,删除。’”

  “那你告诉我——是不是因为我长得太像‘你以前某个剧段失败过的人’?”

  黎川身体一震。

  他没想到她连这个都知道。

  那是他唯一没有公示的一个内部备注。

  系统记录写的是:“剧段沉浸度不足。”

  但他的手写批注上写的——

  “角色形象与CJ-02角色高重合度,极可能触发个人代入干扰。”

  他怕她像那位在CJ-02中早逝的角色。

  那是他第一次几乎崩溃的剧段。

  他……逃避了。

  他不想再次面对那种眼神、那种沉默、那种“说不出话”的结局。

  桑晚舟看着他,低声说:

  “你不是因为我不真实。”

  “你是因为我像你不敢面对的那个人。”

  最后,她声音放得极轻:

  “第五。”

  “你说:‘这个角色我写不下去。’”

  “你说:‘她让我觉得难受。’”

  黎川捂住额头,手指发抖。

  她说:

  “你把我删了。”

  “因为你以为——一个让你难受的人,就不是合格的角色。”

  “可我问你最后一个问题,黎川。”

  她语气轻,却清晰无比:

  “你是写剧段的。”

  “你见过那么多人痛、死、失控、疯魔、绝望。”

  “你写得那么好。”

  “为什么你——只允许别人的痛成为剧情?”

  “而不允许我——成为你的剧段?”

  黎川抬头,眼里有泪未落。

  他终于回答:

  “因为我怕——你不是角色。”

  “我怕你是‘我删掉的人’。”

  “我怕你,是那个我——真的亏欠过的人。”

  系统提示浮现:

  “角色K-03提问路径结束。”

  “角色行为状态:稳定。”

  “剧段自觉意志波动:归零。”

  她没有怒。

  没有崩溃。

  她只是坐在那里,轻声说:

  “那你能不能,写我一次?”

  黎川点头。

  “这一次。”

  “我会把你写完。”

  -----------------

  咖啡馆的灯光一点点黯下,仿佛整座空间都在为这一场深夜长谈默默谢幕。

  黎川坐在原地,指尖轻抵桌面,许久未动。

  对面的桑晚舟,不再提问,也不再等待。

  她只是静静地看着他,像是等待他兑现最后的承诺。

  “这一次,我会把你写完。”

  这句话落下的同时,系统界面浮现出一行从未出现过的提示:

  “构建请求已提交。”

  “角色K-03发起‘自定义剧段生成权限’。”

  “状态:共鸣延展体申请‘剧段自述权’。”

  “是否允许角色定义自身剧段初始场景、动机、经历及退出方式?”

  黎川毫不犹豫,点击“确认”。

  那一刻,深幕系统内的逻辑主控链条出现短暂抖动,像一台运转多年的精密机器第一次迎来一次未经授权却毫无拒绝理由的人道接管。

  屏幕刷新。

  不是程序格式,不是设定字段。

  而是一段由桑晚舟亲手写下的剧段开场白,每一个字都带着她独有的情感密度:

  “我想从春天开始。”

  “我穿着灰风衣,站在一座老旧桥头,桥下是微湿的石板路,有卖糖藕的老太太和跑错公交的小孩。”

  “我想在那个时候遇见一个人,不是为了破案,不是为了拯救谁。”

  “只是——让我遇见他,然后被看见。”

  “我想说一句很轻的话,比如——你是不是走错路了?”

  “然后他转头,看见我,没有惊讶,只是笑着说——不是错路,只是绕了一点。”

  “我想成为一个不是为剧段而活的人。”

  “而是,在剧段中,活出一个微小的愿望。”

  黎川看着她输入的每一个字,指尖发麻。

  她不是在“建剧情”。

  她在——记录“她想要的存在方式”。

  系统提示继续:

  “是否接受角色所书内容为剧段原初设定?”

  “注:该设定不包含冲突主线、无行为逻辑推进、无推动性事件,仅以‘被理解’为目的。”

  林雪的画面浮现,她声音哽咽却坚定:

  “接受吧,黎川。”

  “她不是来推动什么的。”

  “她是你所有剧段之外,唯一——想‘被写好’的人。”

  黎川点击确认。

  那一刻,系统生成结构:

  “剧段K-03-1生成成功。”

  “类型:非逻辑推动型剧段。”

  “角色主述权:桑晚舟。”

  “剧段目标:经历一次完整‘存在体验’。”

  “预设结局:主动选择方式离场。”

  黎川望向桑晚舟。

  “你已经拥有整整一个剧段。”

  “你想……怎样结束?”

  她轻轻笑了笑,仿佛一切都已释然。

  “我不需要大起大落。”

  “我只想在一个场景里,和那个本不该认识的人说一句话。”

  “然后——我离开的时候,不是崩塌,不是破碎,不是逻辑终止。”

  “是——他回头看我一眼。”

  “哪怕一句话都没说。”

  “哪怕,他只是——看着我走远。”

  黎川沉默许久,终于开口:

  “我会为你写一个回头的人。”

  “不是为了剧情。”

  “是为了你——能好好告别。”

  系统最后提示浮现:

  “剧段构建完成。”

  “角色K-03·桑晚舟·拥有自主剧情体验权。”

  “初次登场时间:即将生成。”

  咖啡馆逐渐淡出,桑晚舟的身影慢慢模糊,但她脸上始终带着微笑。

  她没有留下任何“感谢”。

  她只是——终于可以走上她自己选择的那条路了。

  而黎川,站在深幕剧段的世界边缘,第一次以“角色送行者”的身份,对一个曾被他遗忘过的灵魂,轻声说出一句:

  “晚舟,一路好走。”

  -----------------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