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自带AI,我教崇祯做昏君

第28章 不合时宜的姐夫

  为了一个案子,陈子履竟不惜压上自身前程,态度之坚决,着实令人震惊。

  高、刘二人均被这股气概震撼,久久说不出话来。

  然而高运良知道,革除功名的处罚,对于读书人来说,有多么严厉。

  一旦落实,高承弼这辈子就废了。

  高家想要延续今日之地位,只能寄望于孙辈。孙辈是否还有读书的天赋,谁又说得清呢?

  高运良委实不想低头,于是频频看向刘靖之,暗示对方继续施压。

  知府可是知县的直属上官,只要豁出去帮忙,一定还有法子。

  如果五百两若不够,自己还能再加一些。

  不,不止一些。

  还可以再加双倍、三倍,甚至四倍。

  刘靖之哪会不知对方所想,沉思良久,忽然一声长叹。

  “高员外,有一件事,刘某本不该说……前夜数名缇骑突至浔州,府台已是焦头烂额……你就依顺虎兄所言吧。”

  此话一出,高运良如遭棒喝。

  浔州府地处边陲,一向山高皇帝远,怎会招来锦衣卫的煞星?

  难怪府台这次行事低调,原来是锦衣卫在侧,不敢妄动啊。

  陈子履也忍不住问道:“敢问靖之兄,缇骑为何而来?”

  “缉拿袁督师的亲眷朋党……这当口,大家须小心谨慎,莫要落下把柄。顺虎兄,你亦要说服苦主,既拿了银子,以后就不要上告了。”

  陈子履大吃一惊,转念一想,又释然了。

  袁督师就是蓟辽督师袁崇焕,原籍广州府东莞县,因父辈在广西做木材生意,寄籍于浔州府平南县。

  早在发迹前,他的亲朋便遍布广西官场。后来他当上督师,鸡犬升天,就更不用说了。

  可惜去年清军入寇,屠杀百姓不下百万,袁崇焕督战不力,被崇祯皇帝以通敌罪下狱。

  这次皇帝派锦衣卫来广西缉拿亲朋,看来有从重治罪,绝不姑息的意思。

  风口浪尖上,知府恨不得把头埋进沙子里,哪敢节外生枝,让缇骑发现治下闹出冤狱呢。

  尽管缇骑受命而来,只能拿人,不能过问地方刑名,但他们可以添油加醋,回禀给锦衣卫堂官。

  锦衣卫堂官经常面见皇帝,随便漏一嘴,就够地方官喝一壶了……

  “原来他们是为这事而来。嗯,我也不能沾上这身腥。”

  陈子履默默念了一句,沉声道:“靖之兄放心,只要高承弼改过自新,愚弟必说服苦主,不再上告。”

  刘靖之点了点头,转向高运良:“那就这么办吧……”

  -----------------

  八月初六,陈子履再次升堂,提审丁永奎等人。

  因打过招呼,丁永奎不再顽抗,自称当日利欲熏心,贪图卖身银,是以设局诱拐民女。

  高家几个恶仆亦齐齐认罪,承认失手将林耀打成重伤。

  同时他们宣称,高承弼当时不在门口,不应担指使之责。

  陈子履按之前勾兑,不做深究。

  判决:

  丁永奎为首恶,流放千里;几个恶仆过失伤人,徒刑数年;

  醉仙楼掌柜等人为从犯,亦按律惩处,念在初犯,准许以银赎刑。

  最后,陈子履以结交匪类的名义,宣布将提请省府学政,开革高承弼的秀才功名。

  高承弼被关了两天,本就失魂落魄。

  在革名提请书上画押时,更是如丧考妣,仿佛天塌下来一般。

  看着堂上的陈子履,眼中满是不甘和不忿。

  围观百姓指指点点,既大呼痛快,又有点意犹未尽。

  大家都看在眼里,高承弼那厮就是幕后首恶,用功名赔一条人命,真是赚了大便宜。

  不过丁永奎等人齐齐认罪,将罪名硬扛下来,从名义上看,也挑不出什么错。

  大家私下议论,县太爷毕竟不是包拯、海瑞,能为小老百姓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很不错了。

  县衙之内倒是一片凛然。

  陈子履以渎职之罪,重惩了一干涉案吏员。

  其中,以黄有禄受到的处罚最为沉重,判了个“杖一百、徒三年”。

  还好陈子履缺钱,才准许以二百两银子赎罪,赶出县衙了事。

  刑、户两房书办,并办事不力的皂隶,拢共二十多人,或杖责三十,或杖责五十,以示惩戒。

  一时间,县衙们鬼哭狼嚎,惨叫连连。

  其余胥吏衙在一旁观刑,均心有戚戚然:

  我的妈呀!县尊手段如此狠辣,最近可得收敛一些,别犯在他手里了!

  陈子履借着这股势头,连下十几道札付,让胥吏衙役分头前往各乡,督促里甲派人巡查堤坝,轮值望水。

  各乡各里有人盯着,哪怕仍觉是瞎折腾,也只好照札付办事。

  大户们目睹陈子履的手段,都不敢再有怠慢之心,纷纷招呼歇家运粮入城,让米店敞开售卖。

  城内米价应声而落,从每斤8钱半,很快降到每斤6钱。

  陈子履吩咐赵二,将十几家米铺的东家找来,提出以每石0.6两的价格,籴入一千石大米,每家各一百石。

  又警告大小米铺,不得以此为名,上调粮价。

  米铺东家早收到靠山的警告,宁愿不赚银子,也不能得罪县尊,于是咬牙应承。

  一时间,全县上下忙碌起来。

  坊间都说,县太爷乃星宿下凡,如此安排,必有深意。

  大家且先信三分,等上一个月,预言不灵之时,再骂不迟。

  陈子履一连忙了三天,眼见属下实心办事,常平仓渐渐充实,心中重担舒缓了不少。

  洪灾眼看到来,奏请朝廷拨银子修堤坝,肯定是来不及了。

  乡民保持警惕,便能减少一部分伤亡,挽回一部分损失。

  灾后,县衙再维持三个月赈济,等剩余的晚稻陆续收获,就不会出大乱子了。

  以区区知县之力,这是最好的结果了。

  当好一任父母官,真不容易啊!

  -----------------

  这日,陈子履将结案卷宗,革除功名提请等文书,一一用火漆封好。

  连同其他文书一起交给铺兵,发往浔州府衙。

  十八桩案子,终于告一段落。

  孙二弟蹑手蹑脚来到书房,呈上一封信函。

  陈子履拿起一看,只见信封上写着,“吾弟子履亲启”几个隽秀小字。

  竟是南海老家二姐的笔迹。

  他满心欢喜地裁开信封,然而几息之后,脸色便有点不大好。

  原来二姐在信内问过平安,便提到姐夫贾辉要来广西办事,不日将抵达贵县。

  让弟弟在不为难的前提下,多少帮衬一下。

  贾辉是生意人,所谓的“帮衬”,不是低买,就是高卖。

  若是平日也就罢了,如今锦衣卫就在浔州城内,距离贵县城不到百里,不可能不“为难”。

  孙二弟察言观色,问道:“又是姑爷的事?”

  “嗯,他要来。”

  孙二弟满不高兴,气鼓鼓道:“姑爷去哪里做买卖不好,偏偏来咱们县……唉,小姐也是两头为难,东家莫要生气。”

  “我气什么?他来了,好吃好喝供着便是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