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7章 竹
秋冬农闲时,砍下的竹材被送进加工车间,在机器的轰鸣中变身成光滑的胶合板、精致的折扇,连细小的竹屑都被制成饲料送进养殖场。
数据无声地记录着产业的壮大:全区年产5万吨麻竹笋制品走向全国餐桌,4.5万箱麻竹粽叶包裹起端午的甜香;3万立方米竹胶合板撑起建筑的骨架,2.3万吨竹削片化身造纸的原料;0.75万套竹沙发、1.5万张竹席带着竹的清香走进千家万户,450万把折扇摇出夏日清凉,225万个猪笼延续着荣昌生猪之乡的传统,200万株竹苗则将荣昌的竹种播向更远的地方。
在这片绿色产业的版图上,5家竹材加工企业、2家竹笋加工企业、3家竹叶加工企业星罗棋布,2家竹笋加工剩余物利用企业让“吃干榨净”成为现实,12家麻竹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联结成产业链上的活跃节点,省级竹笋开发工程技术中心则为产业装上了科技引擎。
六大系列30余种产品从荣昌出发,在市场上写下“荣昌竹品”的标签。
2017年的年终报表上,一组亮眼的数据格外醒目:RC区笋竹产业总产值达3.55亿元,年创利税4800万元。
在麻竹成林的乡镇,竹农们算起年收入时总会会心一笑——人均纯收入比种竹前增加了1000元以上。
曾经在生猪产业之外略显单薄的农村经济结构,因为这株大叶麻竹变得丰满起来。
如今走进荣昌的乡村,竹林深处传来加工车间的机器声,合作社的晒场上晾晒着金黄的笋干,竹农们谈论着新引进的竹沙发设计,这片由740株竹苗生长起来的绿色产业,正成为继生猪之后,支撑荣昌农村经济的又一根坚实脊梁。
荣昌大叶麻竹,是自然界馈赠的“多面手”竹种,集笋、材、叶、苗多用价值于一身,在岁月里沉淀出独特的经济与生态价值。
“剥皮黄金”的鲜嫩馈赠,说的正是麻竹笋的珍贵。剥开层层包裹的笋壳,内里的竹笋个头硕大、肉质厚实,每亩每年稳定的高产让它成为农户眼中的“绿色银行”。
更难得的是那份天然鲜甜,脆嫩的口感在舌尖化开时,带着山野的清香。
营养检测揭开了它受欢迎的秘密——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与粗纤维,恰好满足人体对天然营养的需求,成为当之无愧的绿色食品。
经过巧手烹制与精细加工,麻竹笋摇身变为数百种风味各异的制品:或鲜脆爽口,或味甘醇香,每一口都是自然的馈赠,既是天然保健食品,更是现代人追捧的无公害绿色美味。
竹材则藏着坚韧的力量。
优良的材质中,中长纤维含量丰富,为多元利用打下基础。
它可以化为细腻的纸浆,也能被巧匠制成实用的农用品、温馨的生活用品,或是雅致的工艺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留下竹的印记。
竹叶更是别有用途。
那片大而薄的叶片,曾是农家的“遮阳伞”与“避风篷”,用来制作笠帽、船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