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坏了!真上门来了
蜿蜒崎岖的碎石子路上,马蹄声铿锵,一行数十骑行进有序,俨然是一支精锐军队。
而在这军队当中,隐隐拥护这一辆普通马车。
马车内,一女子,虽不施粉黛,也称得上“绝色”。
身材小巧玲珑,穿着一袭淡青色轻薄罗衣。
那一双眼睛明如秋水,双眉微蹙,真似春寒中绽放的一枝兰花,清淡中带着几分极艳来。
虽未着华贵服饰,亦是威气逼人。
她就是如今大苍国女帝,朱雀门外杀兄弟,鸿胪寺内斩首辅,逼迫前朝皇帝退位的狠人——池瑶。
在位四年,更是一手掀起了桑淮案,贵妃案,灭了无数官员满门,甚至一怒之下斩杀三位二品大将。
没想到她竟然真敢来此,而且只带了数十名最高不过二品的精锐部队,直奔平阳县。
要知道,这些军队虽在普通人眼中乃是顶尖战力,可对于大宗师来说,徒手便可覆灭。
哪怕是一品来此,想要取下池瑶的性命也不是什么难事。
“陛下,您为何执意要来平阳县呢?”
在她身边,跟随多年的宫女红袖问道。
此时此刻,池瑶缓缓睁眼,颠簸前进中,惹的胸前起起伏伏。
她拿起一旁的奏章,艳唇开合:“寻访。”
“可是这里地处边境,奴婢担心陛下恐遭奸人所害。”
闻言,池瑶只是面色淡然的冷笑。
韩闲平日里和她叫苦倒没什么,普通的匪患横行,商贾不通都说的过去,寻常送些肥皂,香水之类的新奇物品,也让池瑶略感欣喜。
毕竟没有哪位女生能拒绝香水的味道。
可是,近日她派遣北莽的锦衣卫调查传讯。
盘踞青州多年的黑山寨居然被连根拔起,逃到了北莽。
要知道,那帮山匪极其狡猾,靠近边境深根多年,规模早已壮大,平阳县不过区区中等县,想要抗衡黑山寨那是绝无可能得,更别说还有北边蛮子的里应外合。
思来想去,只有一个最可能的原因,韩闲此人在暗中招兵买马。
这可是要造反的现象啊!
“无需担心,朕自有分寸。”
念及至此,池瑶嘴角漏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
能坐上皇位,自然也不是寻常之人,她又怎会拿自己的安危当儿戏?
这么些年,早在暗中培养了一批直属自己势力。
外界常传大苍国没有大宗师,是因为四年前哺阳战死。
但经过四年,没有明面上的大宗师出现,所以天下人理所应当的认为没有。
这也是池瑶的底气。
出行以来,此人一直跟在身边,便是北莽大宗师前来,照样能歼灭于此。
且早在出行以前,她便调遣一万精兵驻足边境,若有危险随时南下,半个时辰可抵达平阳。
此举是以自身为诱饵,一来,她想真正看看这韩闲是否有造反之意,若无,此人倒是个可用之才;这二来,北莽大宗师敢暗中前来,便可趁此机会斩杀,顺势挥军北上。
马车穆然停下,驻足在地,这一行都是亲信,跟随自己已久,不可能如此失态。
池瑶下意识想到,难道是大宗师来了?
怔然向外看去。
所有人都站在原地看着眼前的景象。
在这穷乡野僻的地方,居然凭空出现了一个工地,一帮壮汉吆喝着夯实道路。
而且幽幽向远边看去,平原之上竟然筑起一方石墙,其高度竟堪比京城城门。
许多青壮年正从小推车上倒下青灰色的泥土,混合着沙子,水,不停搅拌。
旁边,几个小吏拿着账本正在计数。
看着忙碌不堪的工地,池瑶只觉得怒火中烧。
这个狗官!
现在正值春耕之节,家中壮丁不去播种,反倒是韩闲逼迫跑来修建城墙。
这不是要造反是什么!
不去耕种,饿死百姓,好以此吞并粮田,再与朕哭穷拖延赋税,简直胆大包天!
出京之前,她对于韩闲本还有些好感,尤其是送那些珍奇玩意。
如今亲眼所见,池瑶恨不得立马冲到县衙内,亲手斩了这个狗官!
上次惹的她如此愤怒的人已经九族在黄泉之下团圆。
侍女红袖不由得为韩闲默哀。
“传朕亲谕,一万精军即刻……”
可是当她命令下到一半,她又观察到,热火朝天的工地上,那些徭役的脸上居然不是哀苦,倒是每个人满脸都是笑容。
嗯?
这怎么回事?
池瑶下了车,走过去招呼一名小吏:“这位小哥,请问你们这是?”
看到有外人前来,这名小吏也没有拦着,而是大方的回道:“官方工程,讨口饭吃。”
池瑶往里面走了走,看到一名身材佝偻,年岁颇高的老人还在工作,便上前询问:
“大爷,这么大岁数还出来差活儿?”
大爷颇为自豪的回答她:“咱县太爷有本事,心肠好,这干活儿不仅给饭吃,还能拿银子呢。”
徭役给饭吃,还给银子?
不是,你平阳县一座荒凉贫瘠的小县城凭什么啊。
别说给银子,要知道普通徭役是不给饭吃的,赔本给官府干活儿。
一座常年商税拖欠的县城,怎么可能有钱?
然而,让池瑶不解的是大爷手中,拿着一把四四方方的铁片,铁片上连有一个把柄。
大爷两手开工,搅和这那团青黑色的泥土。
“大爷,您这拿的是什么东西,和的又是什么?”
大爷停下手中的工作,解释道:“妮儿,你是外乡来的吧,这是我们县太爷发明的水泥,用它筑成的建筑坚硬着呢,像我们这些年岁高点儿的,身子骨禁不起折腾,县太爷就让我们和水泥,可轻松。”
听到此话,池瑶怀着的杀心渐渐松懈下来。
美眸看向远处的城墙,心想难不成用的这玩意儿?
韩闲能发明出此物,为何不向朕禀告。
要真如大爷所说,这东西的价值可是利国利民的宝贝啊。
“开饭了!”
听到群中一名小吏吆喝。
众人皆是停下手中的工作。
很快,池瑶便看到更让她惊讶的景象。
小吏从箱里拿出的,是白面馒头!
池瑶想不通为何,连给徭役发放的吃食都是馒头,难不成这韩闲真是个人才。
怀着疑惑,池瑶缓缓走上马车,忽然,她意识到了一件事儿。
奏章里,韩闲向她诉说青州灾民众多。
可一路行来,越是靠近平阳县,沿途越见不到灾民。
“莫非……”
想到此处,池瑶又转头问了问,果然,来此地的大多都是周边流难的灾民。
以工代赈!这韩闲还居然能想出这种好办法!
池瑶放下了杀心,隐隐觉得韩闲有入阁之姿。
“继续前往平安县。”
池瑶兴极,急不可耐的想会会着韩闲,朝车队发号施令。
马车缓缓行驶。
很快,池瑶惊奇的发现,原本颠簸不平的路面竟然平顺下来。
“陛下,这里居然有条石路。”
赶车的公公不认识水泥,说成是石路倒也形象。
拉开车窗帘,只见一条平坦宽阔的大道直通城门。
池瑶有些麻木了,到此,所见所闻远远超乎了她的想象。
你平阳县凭什么修路?
就连许多洲城都修建不起,官府有这个闲钱早去救济灾民了。
等等……钱?
朕似乎忘了,平阳地处边境,民生民风本该是贫瘠困苦才对。
城外那伙工程,发放银子给吃白面馒头,还有如今修建的这条大道,绝无可能是一个中等县城该有的闲财。
背靠北莽,除非是……走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