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刘从戎的船舱后几个人坐定,也就刚等卫队长把东西拿上来,田千秋就迫不及待地询问他为何如此看重对羌人和氐族人的防御。刘从戎也顺着这个话题,给三个人讲了起来。羌族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陕西等地,尤其是黄河、渭河、湟水、洮河、大通河、泯江上游是其主要的居住中心。在西汉初期,羌人居住在中国西部和西南地区,其中规模最大的可能居住在西藏和青海高原地区,个别部落分布在西域、甘肃、云南和四川地区。西汉时期,羌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较为复杂。西汉政府为了防止羌族与匈奴联合,设立了护羌校尉,目的是阻止匈奴与羌人联合,隔绝西羌与匈奴的交通,镇压羌人叛乱。护羌校尉的职责包括处理羌人事务、镇压叛乱、广置屯田等。此外,西汉政府还通过设立郡、县、道直接管理羌族地区,派遣官员进行税收管理、人口调查和公共建设等事务。羌族社会结构在西汉时期发生了显著变化。尽管羌族部落分散且没有形成强大的国家组织,但他们逐渐与中原地区接触,开始学习农业种植,部分放弃了畜牧业。例如,公元前5世纪,一个名叫爱剑的羌人曾在秦国为奴,后来回到部落后教会了族人从事农耕。公元前1世纪,将军赵充国在攻击羌人部落的俘获物资中开始出现大量的小麦,说明羌人在农耕领域已经有了较为突出的技术。
早在商周时期,羌族便出现在中华大地之上,这个时期他们经常活动在陕西、陕西甚至河南等西北地区。他们经常与中原的国家交战,迫于羌人的压力,周平王将都城迁到现今的洛阳地区。后来由于秦国的建立,经过几代的发展,终于在秦穆公时期,中原才挡住了羌人的发展势头。汉代初期,羌人居住在中国西部和西南地区。其中规模最大的可能居住在西藏和青海高原地区,个别部落分布在西域、甘肃、云南和四川地区。事实上,从古代到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了羌人从西北地区逐步向西南地区迁徙的动向。根据《后汉书》记载,直到汉朝,依然存在着不少于150个规模大小不等的羌人部落。一个名为大牂夷的部落主要生活在四川附近,公元94年它的人口已经超过了50万人。在顺帝统治时期,另一在陕西的羌人部落叫做鐘,根据史学家记载,这个部落能够投入战场的兵力超过10万人,这表明鐘的人口规模大致与大牂夷相当。根据汉朝的记载,当时估算的匈奴人口不超过一个县,如果这个估计正确,那么羌人的数量是远远大于匈奴人的。但是羌人和匈奴有着一个完全不同的特点,那就羌人部落很分散,从未形成一个类似匈奴的国家组织。羌人部落有着严重的分裂倾向。不立君主,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此外,正如将军赵充国公元前63年所指出: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种自有豪,数相攻击,势不一也。羌人只有在有非常迫切的压力时才会联合一致,比如他们在反抗汉朝这一庞然大物时就放弃了他们之间的成见,联合一致对外。从羌族的字体就可以看出,羌族是个游牧民族。早起的羌人与匈奴人一样,以畜牧业为生,他们喂养着大量的牛、马、羊、驴等动物,这一点可以从汉朝打败他们后的俘获物资得知。但是随着与汉人的不断来往,羌人在西北边境某些地区开始了农业种植。虽然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他们何时开始的这一做法,但是根据早期的记载羌人确实有部分放弃了畜牧从而与汉人一样进行农业种植。
在汉朝初期,羌人是匈奴的一个重要同盟者。虽然文献记载是冒顿单于逼迫其向匈奴屈服的,但是根据后面的实际情况看,羌族向匈奴的屈服更有可能是因为文化上的相似。汉武帝时期,当大汉为了切断匈奴与西域的联系时,由于受到了大汉的攻击,羌人向匈奴求助,并成为了匈奴的军事同盟。公元122年、138年和140年,羌族依然与匈奴一起对汉朝发动攻击。为了彻底阻断羌人与匈奴的联系,公元102年,朝廷接受了曹凤的建议,在羌人地区设置郡县,用正规的行政手段对羌人进行管理。同时又在羌人居住地附近进行移民屯田,这样以来才彻底隔绝了羌人与匈奴的联系。汉朝的这一对策十分有效,很快就逼迫羌人抛弃匈奴转向大汉。历史记载在西域地区曾有个非常知名的婼羌,他在西汉时期还是一个国家级别的羌人部落,但是到公元1世纪左右,婼羌已经缩小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其登记的居民总数不到2000人。婼羌国王的封号为“去胡来”,即“离弃匈奴投向大汉之王”。这个婼羌就表明大汉对羌人的政策行之有效。在归顺汉朝后,婼羌彻底臣服于大汉,不仅和匈奴断绝了关系,还充当了大汉在西域的“先锋军”。至此,大汉边境内的羌人大规模势力被彻底抑制住,大汉也能腾出手来专心对付北匈奴。中华民族是一个众多民族的大家庭,其中羌族作为中国西北青海、甘肃、四川北部地区的一部分,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历史上,羌族与汉族有着深厚的渊源,但也面临了汉朝的驱逐、诱降、借刀杀人以及内部管理等多重挑战。古代的羌族并不指代一个具体的部族,而是包括了居住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多个部落。
其中,义渠部就是其中之一。然而,他们的命运却受到了当时如日中天的秦帝国的挑战。为了扩张领土,秦帝国不断向西扩展,逼使羌族一退再退,最终几乎被全歼。残存的羌人一部分归附大秦帝国,一部分则苟延残喘。汉朝接手大秦帝国的土地,包括了河西走廊和新疆,与羌族再次接触。然而,汉朝对待羌人的方式并不友好。汉朝采取了驱逐羌人的政策,将他们从河西地区驱逐到青海湖边,甚至将一些羌人迁往天水、陇西等地,主要目的是将羌族与西边的匈奴隔离开来,以防匈奴和羌族合兵对汉朝构成威胁。汉朝政府常常采取诱降策略,通过诱导或军事压力迫使敌人投降,然后却杀害投降的敌人。这种做法导致羌人的反抗,并让内部矛盾升级。汉朝政府常常借调羌人服役,以攻打匈奴或西域,削弱对手实力。这使得羌人不仅被卷入冲突,还受到了匈奴的威胁。汉政府在羌人地区派遣汉族官员,但这些官员中不乏品行不端者,导致羌人遭受欺压和强抢。这种不公平待遇促使羌人发生大规模的叛乱,加剧了地区的不稳定。为了稳定羌族地区,汉政府设立了护羌校尉,负责管理西羌的事务。这一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羌族内外矛盾,但并未完全解决问题。羌族在中国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与汉族有着深厚的联系。然而,汉朝对待羌族的政策和做法并不友好,导致了羌族地区的动荡和内部矛盾。这段历史反映出中国各民族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政权对边疆民族的管理挑战。了解这些历史事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多元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汉朝对羌族的历史影响,是中国历史上重要而复杂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