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历史反映了中国多民族共处的复杂性,以及统一政权对边疆地区民族的管理策略。大汉朝对羌族的政策和做法,后人则进行了更深入的评论。首先,汉朝采取的驱逐和隔离政策。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将羌族与西边的匈奴隔离开来,以降低边疆地区的冲突和威胁。然而,这种政策对羌族来说是不友好的,他们被迫迁徙,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领土。这种政策反映出了当时中央政权对地方民族的控制欲望,但也加剧了边疆地区的不稳定。其次,诱降政策是汉朝对待羌族的另一重要策略。虽然这种策略旨在减少敌对冲突,但它也带来了不信任和敌意。汉朝政府常常承诺投降者安全,然后却背信弃义,这使得羌族更加难以与汉朝合作。这种不忠实的政策不仅使羌族感到不安定,还削弱了汉朝在边疆地区的声誉。借刀杀人政策也是一个复杂的策略,汉朝将羌人卷入对匈奴和西域的军事行动中。这虽然减弱了敌对势力,但也使羌族陷入战斗中,成为牺牲品。这种政策反映了政权为了自身利益而牺牲了地方民族的现实。这也进一步加深了羌族对汉朝的不满和反抗。内部管理方面,汉朝的护羌校尉机构起到了一定的调解作用,但并未解决问题的根本性。在羌族地区派遣汉族官员的政策,导致了品行不端的官员滥用职权,侵犯了羌族的权益。这再次表明政权对地方民族的管理需要更多关注和改进。总的来说,汉朝对羌族的政策和做法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段历史反映了中国多民族共处的挑战,以及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管理民族的复杂性。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多元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同时也提醒我们尊重和保护各个民族的权益,促进和谐共处。在今天,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更加包容和多元文化尊重的政策,这是历史经验的积极应用,也是我们在多元社会中应该追求的目标。
西汉政府原本尊重西羌百姓的意愿,两国关系较好。因为自彡姐羌降之后数十年,四夷宾服,边塞无事、。这是由于匈奴的存在,让羌族存在很高的统战价值。成功团结羌族可以以胡伐胡,反之则会让匈奴增加助力。所以在西汉时期益州主要通过军事防御和外交手段来抵御羌人的侵略。而在益州地区,大汉朝主要实施了以下政策:
一、军事防御
1、设置边防部队:西汉在益州地区设置了边防部队,负责抵御羌人的侵扰。这些部队通常由经验丰富的将领指挥,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2、修建防御工事:为了增强防御能力,西汉在益州地区修建了城墙、堡垒等防御工事,以阻挡羌人的进攻。这些工事不仅提供了安全的避难所,还能作为进攻的出发地;
3、定期巡逻和侦察:为了及时发现和应对羌人的动向,西汉军队定期进行巡逻和侦察,确保对羌人的活动了如指掌;
4、派出一批精兵强将,实施镇压羌人的叛乱。汉宣帝时期,赵充国曾多次率军抵御羌人侵扰,他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和策略,成功地平定了多次羌人叛乱。
二、外交手段
1、结盟与安抚:西汉通过与周边部落结盟或安抚政策,减少羌人对益州的侵扰。通过给予羌人部落首领一定的权力和资源,维持了相对和平的局面;
2、经济援助:西汉向羌人部落提供经济援助,如粮食、物资等,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合作,减少冲突的发生。
西羌大多生活在河西地区及甘肃西南的河湟故地(或称湟水流域,湟水即今西宁河,为黄河支流),而白马羌的一部分与南太平洋系的蛮族融合,语言都发生了变化,和汉语以及羌藏的语言都变得不同了。氐族后来则迁到了武都、四川一带,这样两族便分了家。羌人的部落多如牛毛,至少有200多个。大都分布在四川西北阿坝、西部甘孜,云南西北部,青藏高原。甚至新疆南部一带也有羌族建立的蒲犁、依耐、无雷、西夜、若羌等国。羌人主要也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黄抵、旎牛、白马、黄牛这种以图腾命名的部族。一类是以烧当、烧何、当煎、当闻、滇良等祖先为名的氏族部落。还有赤水、白水、黑水、五溪以地名为名的部族。但是由于羌人中始终没出现一个具有绝对武力优势的强大部落,而且地区内资源极度匮乏,所以每个部落都需要占有、保护自己的河谷。因而彼此间交相侵暴,厮杀不休。羌人也和有部落联盟帝国的匈奴不同,他们有更严重的分裂和内战传统,将互相抢劫视为最光荣的英雄事业。为了抢夺资源,羌人生性坚刚勇猛,披发覆脸、扬灰火葬。男性以战死为吉利,即使有病也不医治。他们艰忍耐寒,哪怕女性产子,也从不避风雪。在男性成员战死后,女性配偶会按照烝婚制度分配给剩下的男性。以避免男性战死之后陷入无人照顾的困境,让男性更无后顾之忧地上阵杀敌。这样的生理素质,让汉人惊叹为“平土人脆弱,来众皆羌胡”,是中原周边最凶悍的山地步兵之一。
早在商周时代,西羌就与中原有密切关系。商人武士就经常抓捕羌人,在奴役之余不忘用来祭祀。后来商国势力中衰,诸戎叛乱,羌族也在其中。武丁时国势强盛,又征服了西戎。周的始祖也是一位叫姜姬的羌人女子所生。周人除了与羌人有血缘承续关系,还与之近邻相处、世代通婚。一些姜姓羌人贵族在周王朝中的地位仅次于姬姓王族,是政权的重要支柱。在历史发展中最终融合于诸夏。西周末年,幽王昏庸,四夷交侵。申与西戎联合,杀幽王于骊山之下。平王东迁洛邑,西戎的势力扩大。但在春秋时期五霸兴起后,进入中原之戎族多被晋、齐、楚、秦所兼并。一直到战国,在中原活动的戎族,几乎全被七雄所灭。姜姓诸侯中最强大的齐国姜姓王族被田氏取代,其他姜姓政权均不成气候。后来的秦长城西起临洮。所以羌中位于长城之外,游离于化外之地。这些区域地理条件比中原恶劣,大部分处于青藏高原,部分在甘肃东南的南山,。海拔大致在2000米以上,空气稀薄、气候寒冷,畜牧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河徨流域一些川谷地带经营农业、牲畜、作物生长发育缓慢。加上土质坚硬,全年无霜期短,造成农产品品种单调。所以这一时期羌人发展较慢。西汉初年,匈奴强势,羌人也成为其附庸。汉景帝时,研种羌人留何率族人求守陇西塞,成为汉朝的保塞蛮夷,这部分此羌族发展于甘南地区。在汉武帝的对匈奴战争中,汉军占领了匈奴右谷蠡王的河西走廊地区,才切断了西羌与匈奴的联系。
河西走廊在南北方向隔绝了蒙古高原和青藏的外敌,在东西方向连接观众和西域,是名副其实的十字路口。在物产和气候上,河徨地区与河西地区的战略地位很重要。既是中原与西域的通路,也是陇西和关中的屏障。张掖居延还被汉朝作为对抗匈奴的重要基地之一。而且这些地区宜牧宜农,是中原物资的重要补充。在霍去病击败河西匈奴后,在今甘肃兰州永登筑令居塞,这是针对羌人设置的军事要塞。同年汉军进入河湟地区,迫使小月氏归附,让部分羌人西迁。霍去病又在今西宁城垣处修筑军事据点西平亭。汉朝的这一系列举措,引起羌族的集体恐慌。于是先零羌牵头与封养羌、牢姐羌“解仇结盟”,与匈奴兵联合,共十余万人造反。李息、徐自为带兵十万平定了羌乱,并置护羌校尉管辖西羌。羌族乃退回湟中,先零等羌败退到自然条件较差的西海(今青海湖)、盐池(查卡盐池)一带游荡。这里比较干旱,而且土地盐碱化比较重,农牧条件大不如前。此后,汉朝始置的护羌校尉,秩比两千石,持节总领西羌事务。专门负责按期巡视西羌各部,处理部落纠纷。在协调民族关系的同时,也监视羌人的一举一动。转眼到了汉昭帝时期,汉朝为了进一步稳固帝国西陲的边防,在公元前81年增设了金城郡。意思就是固若金铸的城池,要安定西部世界。治所在允吾,辖今甘肃省兰州市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的广大地区。筑塞徙汉民实之,以壮大其力量。经过了20年的静好岁月,到公元前62年,湟水两岸再次爆发了巨大的动乱。
汉宣帝时,派义渠后裔的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安抚西羌。西羌先零部落的酋豪便趁机向义渠安国提出了一请求:希望回到湟河地区。他们向义渠安国保证,绝不侵扰农田,只希望在汉民弃耕的荒地上从事放牧即可。义渠安国最终同意了这件事。但是历经武帝和宣帝两朝的猛将赵充国一听此事,立刻意识到不妙。此时的赵充国已经年事已高,但最明白羌人的习性与心思。他们是希望回到祖居的故土,占据从前生活过的土地和农田。刘询看了赵充国的上书也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果然,西羌各部落以汉使有言在先为由,拖家带口,强行渡过湟水。汉军无法有效地制止源源不断的西羌部落进入境。所以朝廷除了加强边境警戒外,别无他法。但是他们在汉境内开始扎根,实力明显比以前壮大了不少。这些人通过汉人的逃犯和被通缉的游侠,逃亡军士获得了汉人的情报和技术,变得更加危险。内迁的西羌在湟水流域扎下脚跟不久,先零部落的酋长马上就站出来牵头,串联西羌各部落首领共两百余人。大家互相解除仇怨、交换人质、订立盟约,为部族联盟谋取更大的利益做好准备。公元前90年,先零部落的首领又遣使与匈奴勾结。由于李广利刚带着10万人投降匈奴,所以汉朝军势大衰。羌人可以与匈奴人一起攻占张掖和酒泉,然后瓜分两地。所以赵充国的结论就是:如今匈奴日渐窘迫,接连失去了漠南,西域和河西的臣服者,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策动西羌的反叛。刘询闻言心头一震,赶紧吩咐河西各郡县,严密监视匈奴动静。一个多月后,河西情报人员传来可靠消息:西羌某部落头目狼何派人联络匈奴,欲借其兵,攻占楼兰与敦煌。
敦煌是汉朝河西郡县的最西端,楼兰是西域都护府辖区地带的最东端。两者之间是宽120英里的盐漠。若此二交通要道被夺,则郑吉的数千西域屯田兵必将孤悬绝域。刘询接受了赵充国的建议。但在具体派谁来实施这个建议的时候,反而让义渠安国戴罪立功,前去搞定西羌人。而且还给了义渠安国调兵的虎符,吩咐他紧急之时有机动行事的权利。公元前61年春天,义渠安国率2000骑兵来到羌人聚居处附近,召集先零等三十多个西羌部落首领前来开会。会开到一半,义渠安国摆出的鸿门宴才露出了真面目,对30多个羌族豪杰们大开杀戒。接着,他又趁对方不备,发兵攻打羌人聚居区,再次斩杀千余名羌人百姓。但这番蛮干让羌族更倾向于匈奴。事实上,以靡当儿、靡忘为首的一部分羌人首领,是亲附汉朝的投降派。然而汉朝这次不分黑白的伤害,使得本已受汉封为“归义侯”的先零首领杨玉等人,对汉朝彻底失去了信任。他鼓动包括靡当儿、靡忘在内的西羌各部首领,揭竿而起,向汉朝边塞城邑发动猛烈的攻击。义渠安国自己也未能幸免。他的2000多人在浩亹遭到羌兵袭击,伤亡惨重。只能一路逃回护羌都尉的治所令居城,闭城拒守,赶紧向长安求援。这番不负责任又不分轻重缓急的行动,一时间造成了河湟地区局势的极度混乱。在满朝文武焦头烂额的情况下,汉宣帝刘询只能再去请教赵充国需要多少军队。赵充国听到刘询的问话,只是根据实际原因,不好给出具体的回答,而是坚持实事地看待问题,并仅仅回复一句名言:百闻不如一见。
于是在获得批准后,赵充国带着长子赵卬随军出征。各路大军源源不断发往前线,赵充国自己坐镇在金城郡慢慢等。在等兵力达到一万骑后,才终于决定动手。金城郡位于凉州南部。由于羌人的骚扰,东部的一小半,暂无汉人。西部的一大半多有羌人出没。赵充国遂命令2000多人过黄河建造桥头阵地,等羌人大举聚集的黄河西岸后就在河岸扎寨。全军过河后,以及其保守和稳健的方式步步为营,不给羌人以可乘之机。在深入了敌占区之后,赵充国还每天给士兵烹羊宰牛,养精蓄锐,搞得大家全都精力过剩而又无从发泄。同时也不管城外的羌人们怎么挑战,城内的将士们又如何请战,都坚守不出。汉军的后勤已由其爱子赵卬率羽林军负责,所以他完全不用担心。赵充国的策略,基本上点中了羌人的死穴。时间一长,羌族人师老兵疲,各部首领之间就开始互相埋怨。在两军对峙期间,赵充国在西部都尉府牢房里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羌人俘虏,名叫雕库。他是羌人酋长靡当儿的亲弟弟。当初先零部落在杨玉的鼓动下准备起兵造反,靡当儿作为亲汉派,便让雕库跑去都尉府告密。没想到后来事发,靡当儿等人因实力落小,竟被先零部落给胁迫着也参与了叛乱。最后被西部都尉扣下来当人质看管起来。于是赵充国立刻将雕库请出释放,让他回去策反西羌部落中的亲汉派与摇摆派。表示汉朝仅会惩罚首恶,对于被裹挟者既往不咎。赵充国的分化瓦解计划,遭到了以辛武贤为代表的顽固派将领的坚决反对。
本着对羌族几乎与生俱来的歧视和优越感,宣帝从天下各郡国征发了材官、骑士、刑徒和属国胡骑。再加上河西各郡太守的属兵,平羌大军已经增加到了六千人。但是赵充国却让大家坐等时机,不要浪战。于是,辛武贤上书给汉宣帝,希望迅速分兵出击。这道奏章很快赢得了朝中很多大臣支持。由于主要的朝臣不希望战事无限延长,希望平羌之战立竿见影,所以大都支持辛武贤。再加上皇帝刚亲政也急于建功立业超越祖宗,于是就派人把这道奏书送去给赵充国看,命他发表意见。为了加强说服效果,刘询给赵将军下达了严厉的诏书:因为要支撑前线对羌作战,后方的粮价已经由去年的一石五钱,涨到了现在的一百多钱,足足二十多倍。去年丰收的农业成果,都被羌乱所消耗。你现在还想拖,拖到冬天再来打,等冬天的时候羌人早收好麦子躲进山里了。在批评了赵充国后,宣帝诏书中接着又下达了新的作战方案:让破羌将军辛武贤等人率领12000余骑,带上30天的粮草,从酒泉出发。向南八百里到达鲜水北岸,于7月22日对罕部羌发动进攻。赵充国军立刻准备出发,引兵向西推进一千二百里也到达鲜水,与辛武贤等人两面夹击。诏书的最后,汉宣帝甚至用秦汉人信奉的星象鼓舞军心: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太白金星出高,用兵深入敢战者吉,弗敢战者凶。将军急行装,因天时,诛不义,万无一失,勿复有疑!但是赵充国作为前线将领,看得到比常人更多的事情,所以深知对峙瓦解敌人和避免恶化汉羌关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