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当时的一些将领一样,他不畏压力,为了国家大局,他打算不顾个人得失。于是,赵充国决定做好两手准备,抗拒命令。他上了一道奏书,重申河西汉军万万不可轻动。如今酒泉和敦煌两郡的兵马甚少,调动国防前线的部队去打击次要敌人羌人,无视匈奴人在背后的虎视眈眈,无异于拆东补西。最好还是等到冬天再去打先零。如果搞定先零,罕、幵二部还不归降,那就等到来年初春,继续消耗对手再去收拾他们。这样既合用兵之道,又合用兵之时。最终,刘询部分同意赵充国的建议,在朝臣和前线将领的要求下达成折中意见:他决定让河西汉军按兵不动,先打先零部落。但要立即打,不能拖到深冬,避免战争对经济的过度消耗。9天后,朝廷的命令来到了前线。赵充国收到诏书后,也决定提前总攻时间。但在此之前依旧坚持数月不出战,以消磨羌人士气,充分地让对手露出败相。经过一番远程吵架和辩论,由于长时间的征战和压力,老将军终于病倒。于是,令破羌将军辛武贤速至前线,全面接手军事工作。然后在12月前与强弩将军许延寿一同出兵,将躲进山区还在顽抗的八千多残余先零军队、以及依附于先零的万余西羌小部落全数歼灭。期间,汉军掠得马牛羊十余万头,车四千余辆。然后至罕羌驻地,纪律严明,不许燔烧聚落。罕部在发现赵充国秋毫无犯之后,才放下了高悬的心,没有进一步作乱。在赵充国取得对先零羌初步胜利之后,揣度先零羌不久就会崩溃,于是就想撤退骑兵,设置屯田。但还没有来得及上奏屯田之策,赵充国就接到宣帝诏令,要他带兵会同其他地方部队继续出击。
由于已经招降了1万多叛乱的羌人,而且每天还有人源源不断的从山里出来投降,此时若轻举妄动,必然会破坏这大好局面。所以他决定再次违抗圣意,决定将前线的六千汉军进行裁撤。步兵撤走大半,骑兵全部撤走,只留一万步卒分屯鲜水(青海湖)要害,且耕且守。赵充国考虑到转运粮草的巨大损耗,要求驻屯部队自己种田,减轻对长途运输的依赖。同时汉军常驻肥饶之地,避其锋芒,以逸待劳。而将那些失去辎重的叛羌压迫于贫瘠山区之中,对其进行经济封锁,逼他们最后走投无路不得不出来投降。赵充国还在隆冬时节把骑兵都撤回去。因为接下来的战斗将在山地进行,骑兵再精锐也派不上用场,况且马消耗粮草数目过大。特别是汉军养的不吃草料,只吃小米的优良战马,一个月吃的粮食,就够人吃一整年。
最后,宣帝给赵充国下诏,表示“嘉纳”他的意见。但同时又给破羌将军、强弩将军及中郎将赵卬下令,让他们率军击羌。宣帝可能认为他采取的折中举措兼顾了两种意见,其实还是对赵充国瓦解分化战略不信任。攻羌的结果,强弩将军仅得降羌四千余人,破羌将军斩虏二千余级,中郎将亦斩虏首二千级。而赵充国屯田所得降羌却有五千人。招降和武力讨伐的区别显而易见。到了公元前60年5月,赵充国认为羌人已不能再发动大规模叛乱,没必要再在湟中屯田。于是就上了《罢屯田奏书》,并得到宣帝批准。赵充国掁旅而还。同年更多羌人开始向汉朝请降。他们大都被汉朝安置在边境上,成为了拱卫边境的辅助力量。第一次汉羌战争留给后人的重要文物,就是出土于新疆尼雅精绝国墓地的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
因为古代的五星暗合了现代的国旗标志,所以在现在依旧被视为十分政治正确的国宝级文物。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前线的汉军将领确实是有较大的自主权利。可以依据实际情况,不严格执行诏令乃至公然抗拒皇命令。仅仅依靠武力手段打下去,虽然汉朝取得了胜利,但同样损失巨大。战争中,赵充国充分考虑到减少汉羌矛盾,减少军粮损耗、节省人力和物力。相比于不分青红皂白的杀伐,出身于边疆的他看得更远,顾及到双方的长期关系。对比那些一味想着建功,但是不顾吏民死活的外戚和宠臣,这样的将领更受普通人的欢迎。赵充国这样的陇西将领,也会在后来新莽末年的混战和东汉羌乱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赵充国和朝廷在对羌政策上的分歧,其实还有一点后来关东豪族与凉州豪杰的矛盾。这一矛盾会在西汉时还不明显,但会在日后被放大化,最终成为汉末战乱的重要导火索。说到了这里他抬起头,深吸了一口吕宋草后对田千秋、鲁吉阳、籍兴三个人讲,这个赵充国就是你们在江关都尉府吴长信那里见到的那个赵充国,你们以后同朝共事为官,一定要和睦相处相互扶持。听他这样讲田千秋、鲁吉阳、籍兴三个人相互对视了下,不约而同点了下头心中暗想原来这个赵充国这么厉害呢!由于他们都晓得刘从戎是从二千年以后那个社会时代穿越过来的人,精通过往的所有历史,也因此对他所说的话深信不疑。刘从戎担心他们不相信,便和这三位说起来了赵充国在大汉朝后来的功绩来。赵充国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他出生于公元前137年,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赵充国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为国家的强盛和边境安全立下汗马功劳。
赵充国自幼聪明好学,懂兵法,知谋略,擅长骑射,曾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天山,勇敢地杀出重围,身受二十多处伤,因此名声大振。他在汉昭帝时期平定武都氐人叛乱,俘虏匈奴酋长西祁王,立下战功。汉宣帝时期,赵充国多次率军出征,平定羌人入侵,采取屯兵守边、分化瓦解的策略,成功安定西北边境。赵充国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以足智多谋、老成持重著称。他提出的“百闻不如一见”的用兵策略,强调实地考察的重要性,这一策略在他的军事行动中得到了成功应用。晚年,赵充国仍为朝廷出谋划策,凡遇边境战事,朝廷都会征求他的意见。赵充国生活在西汉的边陲重地令居,自幼聪明好学,懂兵法,知谋略,通晓边疆各族情况,且练就了使枪弄棒骑马射箭的好功夫。23岁那年投军,以“良家子”的身份被选入汉武帝的羽林军。天汉二年(前99年),赵充国以代理司马的身份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天山,回师时被匈奴的重兵包围,在死伤惨重,弹尽粮绝之时,赵充国挺身而出,组织敢死队,百余壮士冲锋陷阵,勇敢地杀出一条血路,大部队紧随其后,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赵充国身体受伤的部位多达二十多处,正在外面出巡的汉武帝得知情况后立马召见他,并亲自查看他的伤势,不停地点赞他英勇顽强的精神,并任命他为中郎、车骑将军长史,自此他屡立战功,不断得到升迁。汉昭帝朝时,武都氐人图谋不轨,赵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的职位前去处置,因作战有功,晋升为中郎将。在出征匈奴中,他生擒了匈奴酋长西祁王。汉昭帝去世,赵充国支持大将军霍光拥立汉宣帝有功,被封为营平侯。
后数次率军出征,均获全胜。赵充国年老退休时,汉宣帝赐安车驷马和黄金,凡遇边境发生战事,朝廷都要请赵充国参谋用兵的策略。有两则例子,说明赵充国是一个足智多谋,有主见的人。有次羌族人入侵西汉边境,汉宣帝询问大臣们,谁愿带兵前去杀敌。已七十多岁的赵充国自告奋勇承担此重任。宣帝问需要带多少兵马去。赵充国回答,打仗带多少兵去,不能凭空猜想,百闻不如一见哦,我亲自到边境观察一下,在那里把作战地图画出来,再具体确定计划。后来赵充国根据侦察情况,制订出屯兵守边、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并确定了作战计划上报朝廷。不久,汉宣帝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略,安定了西北边境。赵充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说明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有一次,朝廷派他到边境地区去对付入侵敌军。据他的观察,敌军实力虽然很强但军心不齐,于是他就决定采取招抚的办法,经过他的努力,果然就有一万多敌军前来投诚,由此赵充国打算撤回主力部队,只留一小部分人马留在原地,等待所有的敌军归顺。然而,在他向皇帝报告情况之前,皇帝已经发布了要限时全面攻击敌军的命令,经过反复斟酌,赵充国决定根据自己的计划办。赵充国的儿子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马上派人劝赵充国接受皇帝的命令,免得因为违抗皇帝的命令而遭到杀身之祸。他深深地叹口气说,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啊,我要用生命来坚持我正确的主张,为皇帝扭转这种局面。赵充国向汉宣帝报告了他撤军的想法,汉宣帝接受了他的意见,最终招抚了投诚者,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赵充国打击闹事先零羌的军事战略取得胜利后,敌人只剩九千多人。
而陆续调来参战的西汉军队达六万多人,国家经济负担十分沉重。在不能马上撤军的情况下,赵充国认为部队只有实行屯田,强兵足食,在湟中地区做长期打算,才能最后战胜敌人,消除边患。而皇帝和朝中大臣们急于破敌收兵。面对皇帝下达的进兵诏书,病中的赵充国又一次抗旨上奏。汉宣帝难以决断,于是下旨询问,实行屯田何时才能消灭敌人?赵充国第二次上屯田策,对屯田作了理论概括,论据充分,提出屯田有十二条好处,出兵则有十二个危害。把骑兵撤回,留万人屯田即可。汉宣帝仍不放心,说如何应付敌人的进攻?赵充国第三次上屯田策,进一步提出了屯田内有减少经济开支的好处,外有防止敌人侵犯边疆的准备。他指出湟中地势平坦,便于相互呼应,周围有高山便于了望。敌人驻扎在风寒贫僻之地,很难长期支持下去,我军就能不战而取得全胜。汉宣帝和朝中大臣最终理解了赵充国的良苦用心,同意了赵充国的建议。大部队撤走后,赵充国率领一万步兵屯田,兴修水利,整修交通,将内地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耕作技术运用于边疆,对发展边疆生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敌人见西汉军队作长期驻守的打算,军心开始动摇了,不断有人前来投诚。过了一段不太长的时间,赵充国见局面趋于平定,于是上《请罢屯兵奏》,经批准后率军凯旋。赵充国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他的战略眼光总是高人一筹,他的军事打击和攻心瓦解相结合的军事策略,丰富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宝库。他的屯田理论和实践,常为后人引为楷模。他刚正不阿,无私无畏,敢于坚持真理的个人品德,真的是太垂范于后世了。
赵充国在水衡都尉任上时,因北方匈奴和乌桓寇边,时常被朝廷召去参予重大的军事决策。元凤三年(前78年),匈奴因乌桓发其单于祖茔,以两万兵力向乌桓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大将军霍光认为此时是袭击匈奴的绝好机会,但举棋不定,于是征求赵充国的意见。赵充国说:“乌桓屡次参与侵犯汉边,现在匈奴去攻打它,对汉朝有利;而且匈奴在边境为寇少了,是北部边境之幸。蛮夷自相攻击,如果发兵去阻击,只会招惹是非生出祸患,这不是好的计策。”霍光又询问中郎将范明友的意见,范明友则说可以出击。霍光于是拜范明友为度辽将军,率二万骑兵出辽东。匈奴闻讯而罢兵,范明友转而进击乌桓,颇有斩获。最后汉朝反而同时招致匈奴与乌桓的怨恨。元平元年(前74年),赵充国参与霍光等人的决策,废黜昌邑王刘贺,拥立戾太子刘据之孙刘询为帝,即汉宣帝。宣帝登基后,册封赵充国为营平侯。本始二年(前72年),为解救遭匈奴、车师围攻的乌孙,宣帝任命赵充国为蒲类将军,与祁连将军田广明、度辽将军范明友、前将军韩增、虎牙将军田顺等人兵分五路,出击匈奴。其中赵充国带领三万多骑兵,从酒泉郡出兵征讨匈奴。他带兵出塞一千八百多里,本预计与乌孙合击匈奴于蒲类泽(今新疆巴里坤湖),但因匈奴闻汉军大出,老弱奔走,驱逐畜产向远方遁逃,乌孙兵又先与匈奴发生了遭遇战,旋即撤回。所以赵充国没有实现原定计划,仅“西去候山,斩首捕虏,得单于使者蒲阴王以下三百余级,卤马、牛、羊七千余”。此后,见匈奴远遁,为避免无谓劳师,赵充国提前撤军。战后,他与范明友、韩增均因过早撤回而遭到责备。返朝后,赵充国仍担任后将军、少府等职。元康二年(前64年),匈奴派兵袭击西汉在车师的屯田卒,想要夺取此地。
宣帝听闻后,与赵充国等商议,准备发兵反击。在丞相魏相的劝说下,这才放弃了用兵的念头。当匈奴实力恢复后,曾大举发动十多万骑兵向边境开来,到达时符奚庐山,打算侵扰汉朝边境。此时,降汉的匈奴人题除渠堂泄露了匈奴方面的企图,汉廷遂就派赵充国统领四万骑兵驻守边境的五原、朔方、云中、代郡、雁门、定襄、北平、上谷、渔阳等九郡。匈奴单于听到汉军做好防御准备的讯息,便领兵退去。汉宣帝时,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奉命出巡羌人各部,其中先零羌的酋长表示希望在一定时节渡河到湟水北岸,寻找汉民所不耕种的地方放养牲畜。义渠安国把此事报告给宣帝,但遭到赵充国“奉使不敬”罪名的弹劾。自此之后,羌人凭借此前与义渠安国所言,触犯汉律,肆意渡过湟水,侵入内地,郡县长官无法阻挡。元康三年(前63年),先零羌与各羌人部落首领二百余人化解怨仇,交换人质后订立盟誓。宣帝听闻此事后,就征询赵充国的意见,赵充国认为:“羌人之所以容易被控制,是因为各部都有自己的首领,经常互相攻击,不能统一。三十多年前,西羌人造反时,也是事先解除仇怨,订立盟约攻打令居,同大汉相抗衡,五六年后才平定。到征和五年时,先零首领封煎等派人出使匈奴,匈奴再派人到小月氏,传言告诉各差人部落说:‘汉朝的贰师将军带领十多万人投降了匈奴。羌人为汉朝服役很苦。张掖、酒泉本来是我们的地方,土地肥美,可以一同攻打占有那里。’由此可以看出匈奴想和羌人联合,不是一世的事了。不久前匈奴在西面受困,听说乌桓前来保卫边塞,又害怕战事从东面开始,就多次派使者到尉黎、危须各国,答应送给他们男女人口,貂皮衣服,企图离间他们和连的友好关系。这个计划没有实现。臣怀疑匈奴又派使者到羌人部落中,从沙阴地取道出盐泽,经过长坑,进入穷水塞,南面到达属国,同先零相联合。臣恐怕羌人的变动并不止这些,而且他们将会勾结联合其他种落,应该赶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作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