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从戎大汉

第599章 进入武帝统治后期(33)

从戎大汉 熊猫大泡 5207 2025-05-11 17:38

  说到这里刘从戎喝了一大口御酒,又拿起一块牛肉干嚼后吃下去,这才又开口对田千秋、鲁吉阳和籍兴讲总和大行令李息在一起的那位徐自为,也是个很了不得的人物,过两年你们就晓得了。徐自为西汉边将,光禄塞的营造者。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与李息率十万大军,兵分两路夹击羌人。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担任光禄勋,在五原郡以外兴筑长城,名为光禄塞。这件事过去一个多月之后,羌侯狼何果然派遣使者到匈奴借兵,准备攻打鄯善、敦煌,以断绝汉与西域各国来往的通道。赵充国认为:“狼何,是小月氏的种落,在阳光的西南,势必不可能单独作出这样的计划,臣怀疑匈奴的使者已经到达羌人部落中,先零、罕幵等部才解除仇怨订立盟约。等到入秋马肥之后,变乱必然发生。应派使者巡视边防部队预先作好准备,下令告诉各羌,不能让他们解除怨仇,以便查明他们的阴谋。”于是两府(丞相、御史)又请示派遣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抵达后,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认为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遂将其全部斩杀;又纵兵镇压先零之民,斩首一千多级。归顺汉朝的各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且惧且怒,离开定居地,开始劫掠其他小族部落,侵扰汉朝边塞,攻打城邑,杀死地方长吏。义渠安国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为羌人所击。他领兵退到令居,向宣帝报告此事。时为神爵元年(前61年)春天。

  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以为他老了,派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回答:“没有比老臣更好的人选了。”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能否预测目前羌人的势力?打算带多少兵马去?”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打仗的事很难凭空设想。老臣想先到金城,再计划攻讨的方略。不过羌戎是小敌,违反天意背叛朝廷,消灭他们不须多久,希望陛下把任务交给臣,不要担心。”汉宣帝笑着答应了。赵充国到了金城,集结了一万骑兵,打算渡过黄河,又恐被羌人截击,就在夜间派遣三支小分队骑马衔枚先渡,渡后安营置阵,到了天明全都完毕。于是大部队依次全都过渡。约有数十上百名羌人骑兵前来,出现在汉军近旁。赵充国说:“我军兵马刚渡河,已略有倦意,不可追击羌骑。这些都是骁勇的骑兵难以制伏,又恐怕他们是诱兵。打仗以消灭敌人为目的,小利不值得贪取。”于是命令汉军不要攻击,而派骑兵到四望峡中探知,明白此处没有羌骑。入夜后,赵充国带领汉军上了落都山,召集各个分队的校司马,对他们说:我就知道羌人不善用兵。假使敌人调几千人把守四望碠中,我军哪能前进呢?”赵充国用兵注重行进前后的侦察工作,行军时一定要作好战斗准备,宿营一定要壁垒森严,特别慎重,又关爱士卒,能做到“先计而后战”。他来到设在金城的西部都尉府,日日飨宴军士,士卒都希望为他效力立功。羌人多次前来挑战,赵充国都命令坚守而不出兵。捉到的俘虏供认羌人内部各个头领互相埋怨说:“告诉你不要造反,现在天子派赵将军前来,年纪有八、九十岁了,擅长用兵。现在请求决一死战,哪能达到啊!”这说明羌人畏惧赵充国之用兵,因而内部发生了矛盾。与此同时,赵充国之子、右曹中郎将赵卬带领一支队伍到了令居。羌兵出动截断这支汉军的粮道,赵卬向宣帝报告。宣帝下诏将八校尉与骁骑都尉、金城太守联合搜捕山间的羌兵,使粮道顺畅。起初,罕幵羌头领靡当儿在先零部落叛乱其数日已先派其弟雕库来向都尉报告这个消息。

  雕库的部民中有不少人待在先零部落中,都尉就把雕库留下作为人质。赵充国认为此人无罪,就让他回去告诉羌人部落的其他头领说:“汉军前来是诛杀有罪的人,有罪无罪自会分得清清楚楚,不要跟着别人,自取灭亡。天子告戒诸羌人,犯法的人可以捕杀犯法的人,免除他的罪。杀有罪的大首领一人,赐钱四十万,中首领十五万,小首领二万,杀壮年男子三千,杀女子和老小的一千钱,又把他捕获的人的妻子、儿女、财物全给他。”赵充国是想凭威信招降、部落及被掳掠者,瓦解羌族联合之谋,待其松懈时击破之。当时宣帝已大举征调了六万军队,而酒泉太守辛武贤上奏说:“各郡部队都驻守南山,北边空虚,这种形势难以持久。有人提议到秋冬再进军,这是敌虏在境外采用的策略。现在敌虏不时侵犯,那里寒冷艰苦,汉马无法过冬,驻守在武威、张掖、酒泉的部队超过一万人马,大多都是羸弱的。可以增加马的口粮,在七月上旬带上三十天的粮食,从张掖、酒泉分兵同出,一同攻击在鲜水上的罕幵部落。敌虏视牲畜如命,现在都被冲散,军队如果分几路出发,即使不能把他们全部消灭,但是可以夺取其牲畜,俘虏他们的妻子儿女,然后退兵返回,冬天再行进攻,大军频频出动,敌虏一定震动瓦解。”宣帝把这封奏疏交给赵充国,让他与了解羌人情况的校尉及士兵广泛讨论。赵充国与长史董通年上书进谏,认为匈奴与羌族必有预谋,打算大举侵扰,以阻塞张掖、酒泉,断绝汉朝与西域的交通,所以那里的郡兵尤不可调发,而先零部落首为反叛,其他部落则是被迫胁从,因此赵充国等建议对羌族各部应根据主谋与胁从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严惩主谋者,宽恕胁从者,选择了解羌俗良吏抚慰羌民,这才是万全之策。

  宣帝将他的上书发给群臣议论。但公卿议论的人的意见完全与赵充国之策相反,认为如果不“先破罕幵,则先零未可图”。宣帝于是任乐成侯许延寿为强弩将军,辛武贤为破羌将军,发玺书嘉纳其策。同时发书给赵充国,指责他迟迟不肯用兵,不顾士兵艰苦,不计国家开支;告诉他朝廷已按辛武贤之策行动;命令他带兵扰乱敌军,并说天道顺当,出兵必胜。赵充国虽受到宣帝的指责,但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他认为将军带兵在外,如果适宜固守,就应该以固守之策来安定国家。于是上书承认过错,趁便陈述战略部署的得失利害,他在奏疏中说:臣听说兵法有“攻不足者守有余(进攻力量不足的但防守有余)”的说法,又说“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善于打仗的人让敌人送上门来消灭他,但不被人牵制送上门去)。”现在四千羌打算侵犯敦煌、酒泉,我军应当整顿兵马,训练战士,等待他们到来。采用“坐得致敌”的方法,以逸击劳,这是取得胜利的途径。现在担心两郡兵少不够防守,却调动他们去进攻,丢下招引敌人上门的策略,却走上被敌人牵引的道路,臣以为没有好处。先零羌虏打算反叛,所以与罕幵化解仇恨,缔结条约,但是内心不能不担心汉朝军队到来,罕幵背叛他们。我认为先零的计策是常希望先奔赴罕幵的急难,援救他们,使合约坚固,我们先攻打罕羌,先零一定援助他们。现在敌人马匹肥壮,粮食正充足,攻打他们恐怕不能损伤他们,恰恰让先零向罕羌施行恩德,使合约坚固,使他们团结。敌人的联盟坚固,内部团结,精兵二万多人,又胁迫各小部族,附合的人渐渐众多,像莫须之类的小部族不容易离间。

  这样,敌人的兵力渐渐强大,消灭他们要用几倍的力气,臣担心国家的忧患累计要用十年计算,不是二三年。臣能够蒙受天子厚恩,父子都在显贵之列,臣的职位已达到上卿,爵位为列侯,年纪已有七十六岁,即使为皇上的命令去死,也死而不朽,没有顾念。私下想,对羌用兵的利害得失只有我最熟悉,在臣的计策中,先诛杀了先零,那么罕幵之类不用劳烦大军出动便能归服。如果先零已消灭,罕幵还不愿臣服,过了正月就进攻他们,符合使用计策的规律,又正是时候。现在进兵,的确看不到好处,请陛下考察裁夺。赵充国此疏奏于神爵元年(前61年)六月二十八日,到七月五日,宣帝就赐玺书同意按他的计策施行。赵充国领兵突然到达先零羌屯聚之处,使其大为惊恐,抛弃车辆辎重,打算穿过险隘的道路,渡过湟水窜逃,赵充国只是命令汉军缓速前进,驱逐羌人。有人建议迅速进攻,以扩大战果,赵充国解释道:“这些穷寇不能追得太急。慢慢追,他们就会逃跑不回头,追得急了,他们就会回头拼命。”诸将听后纷纷称叹。此役中,羌人赴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斩首的有五百多人,汉军获得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多辆。汉军到了罕部落的地界后,赵充国命令不得烧毁住所、损害农牧。罕部的羌人听说后,高兴地说:“汉军果然不攻击我们!”他们的头领靡忘派人来说:“愿意归还你们的失地。”赵充国将此事奏报朝廷,还未得到答复。靡忘亲自前来,赵充国赐给饮食招待,让他回去告谕部民。护军以下的军官对这件事都有争议,有说对于这种“反虏”,不可放他回去。

  赵充国说:“各位只想照章办事,以求自安,不是为国家忠心策划。”他的话还未说完,朝廷答复的玺书已经到达,命令对靡忘用将功赎罪论处。后来罕羌果然不用出兵就平定。同年秋季,赵充国患病。宣帝闻讯后,下诏给他说:“制书诏告后将军,听说将军腿脚不便又被腹泄折磨,将军年纪大了,又加上疾病,万一有不测,朕很担心。现在令破羌将军(辛武贤)到营地,担任将军副手,赶紧趁有利时机,士气高昂,在十二月份进攻先零羌。如病情加剧,就留守驻地,不要亲自前去,只派破羌、强弩(许延寿)二位将军即可。”这时羌众来投降者已一万多人,赵充国估计他们必定将自行瓦解动摇,打算让骑兵解散,让士兵屯田,等待敌人瓦解。奏书还未送上去,正好得到命令他进兵的玺书。赵卬听闻消息后害怕起来,派人劝告赵充国说:“如果真的命令部队去进攻的话,即使军队被打垮,将领被杀,危及国家,您能保住将军之位也可以。进军无论有利或有害,哪里又需要争辩呢?一时不合皇上心意,派御史前来斥责您,将军的性命尚且不能自保,哪有国家的安定呢?”赵充国闻言叹息:“为什么说这么不忠的话!如果朝廷早用我的建议,羌患还能到这种程度?以前推举可以出使羌的人,我推举辛武贤,丞相和御史却荐举义渠安国,导致羌事败坏。金城、湟中的谷物每斛八钱,我劝说司农中丞耿寿昌,购进二百万斛谷,羌人就不敢妄动。耿中丞只申请购一百万斛,结果仅得四十万斛。义渠安国再次出使,耗去储谷一半。朝廷没有采纳这两条计策,羌人因此敢于叛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已经是这样了。现在战争久久不能结束,四方蛮夷一有风吹草动,就会乘机而起。即使有智谋的人也不能在事后想出对付的好计策,哪里只是担忧羌?我坚决死守,圣明的君主可以对他尽忠直言。”

  于是赵充国奏上了屯田书道:臣听说,军队是用来宣扬皇上恩德、除去祸害的工具,在外军事行动得当,国内就有福祥产生,所以不能不慎重。臣所率的将士以及马、牛的食用,每月用谷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斛,盐一千六百九十三斛,茭藁二十五万二百八十六石。战争持久不能结束,徭役不止。又恐怕其他蛮夷仓猝间有难以料想的变乱,乘机而起,成为明主(指汉宣帝)的忧虑,这的确不是早先在朝廷中制定的胜敌之策。再说,羌虏容易用计谋打败,难以用军队打败,所以臣愚意认为不宜进攻。估计从临羌向东到浩亹,羌虏原来的田地和公田,百姓没有开垦的大约有二千顷以上,这里的岗亭大多是残破的。臣的先头部队入山,砍伐木材大小六万多棵,都在河流旁边。臣希望解散骑兵,留下免刑应募的与淮阳、汝南步兵以及将士私人的随从人员,共计一万二百八十一人,每月用谷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三斛,盐三百零八斛,分兵驻守要害地方。等到冰雪溶解,将木材顺水流下,修缮各地岗亭,疏通沟渠,修整湟狭以西道路桥梁七十处,让道路可以到达鲜水附近。农事到来,每人分给十二亩。到四月草生,调集郡里骑兵与归属国的胡人骑兵勇士各一千,备用马二百匹,到这里吃草,为耕种人巡逻。屯田所得补充到金城郡,增加积蓄,节省大量费用。现在大司农转运到的谷,足够支付一万人一年的口粮。谨呈上屯田地方以及器用簿,请陛下裁决。宣帝复书询问道:“皇帝问后将军,你说打算解散骑兵,用万人留守屯田,假如按将军的计策,敌虏将在何时消灭?战争当在何时结束?请反复考虑利益得失,再奏。”赵充国送呈陈述具体情况的奏章,详细陈述了自己的“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

  1、步兵九校,将士万人,留守屯田作为武装力量,通过屯田获得粮食,威德并行。

  2、通过第一条驱赶、挤占羌虏出肥沃土地,使其日渐贫困,彼此间反目成仇。

  3、当地居民与屯田士兵一同耕种,不放弃农业生产。

  4、鉴于维持军马的损耗巨大,应该解散骑兵来节省大量费用。

  5、到春天,派轻装士兵沿黄河、湟水用船运输到临羌,向羌人宣扬汉军的强盛。

  6、在空闲时运送砍伐的木材,修缮岗亭,储备到金城中。

  7、屯田军出动时,利用有利时机打击敌人;不出动时,又让反叛者逃窜到严寒之地,遭受霜雪疾病冻掉指头的折磨,坐取胜利。

  8、不用经受长途跋涉历经艰险被围追死伤的危险。

  9、对内不减朝廷威望,对外不让敌对寻得可乘之机。

  10、不会惊动黄河以南大开、小开的羌人部落,让他们因其他变故而担心。

  11、修治湟狭中的道路桥梁,使其直通鲜水,控扼西域,扬威千里,让军队从平坦的道路上通过。

  12、大量费用既然节省了,徭役预先停止,以防备突然事故。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