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港岛1977:打造东方荷里活

第113章 我选,《让娜·迪尔曼》

  舞台侧门打开,穿着中式褂衫、叼着大烟斗的倪筐与一身简约素雅套装、气质清冷的亦舒一同走了出来。

  倪筐笑容豪爽,亦舒则带着几分审视的意味。

  这对文坛兄妹档的出场,瞬间将现场气氛推向另一个高潮,也将刚才关于《上海滩》版权的敏感话题暂时搁置。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三位风格迥异的“才子才女”身上。

  卢同看着走来的倪筐和亦舒,脸上保持着从容的微笑,心里却有些晕乎乎的——

  亦舒不是佳艺电视台的编剧吗?公开参加TVB的节目,不算违约吗?这年头的合约这么宽松?

  沈钿霞作为资深主持人,立刻察觉到了卢同眼中一闪而过的疑惑。她笑着迎上前,主动开口介绍,同时也巧妙地解答了卢同的疑问:“欢迎倪筐先生!欢迎亦舒小姐!大家都知道,亦舒小姐港岛文坛才女,笔下的故事细腻动人。虽然亦舒小姐之前有帮佳艺写剧本,但是——”

  汪明全迅速接话,“编剧是自由职业者,合约是按项目签的,写紧剧本时专注创作,没有写的时候,参加下其他节目交流下心得,完全没有问题!今晚是电影交流,不是商业活动,佳艺方面都好开明的。”

  亦舒微微颔首,算是默认了阿姐的解释,她的声音清冷而平静:“阿姐讲得对。写作同思考,不应该被一纸合约束。今晚能同写出《上海滩》的卢生交流,是难得的机会。”她看向卢同,眼神带着探究。

  倪筐则哈哈大笑:“卢生!后生可畏啊!一部《富贵逼人》搅动全港人的荷包,一本《上海滩》搅动全港的心!犀利犀利!”

  他用力地拍了拍卢同的肩膀,烟斗里的烟灰差点抖落。

  “淦,一上来就占老子便宜!”卢同一下子感觉强度上来了。

  这把高端局!

  卢同也拍了拍倪筐肩膀:“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不努力点,沙滩上都没潮水的痕迹了。”

  倪筐不嘻嘻了。

  他向卢同摆长辈谱,卢同就咒他江郎才尽。

  这家伙真是难缠!

  三人落座,沈殿霞在一旁插科打诨暖场,短暂生出的火药味在一句一句打诨插科中消散了。

  汪明全道:“几位有没有特别喜欢的电影?”

  亦舒率先开口,语速平缓,带着一种冷静的疏离感:“我个人最喜欢《罗马假日》。那种短暂邂逅、美好纯粹又带着淡淡遗憾嘅浪漫,是永恒的经典。卢生作为电影出品人,又是编剧,还写书,不知道你最喜欢哪一部电影呢?”

  全场目光再次聚焦卢同。

  倪筐也饶有兴致地叼着烟斗,等着他的答案。

  “嗯——”卢同面带微笑,认真地思索着。

  这个时代已经存在的电影,卢同看到数量不算少。

  这辈子,卢同看过电影很多。

  港岛电影有《三笑》《侠女》《龙门客栈》《倩女幽魂》《独臂刀》《七十二家房客》等……

  湾岛电影有《窗外》《路》《养鸭人家》……

  雪国电影有《东京物语》《罗生门》《七武士》……

  整体来说,雪国电影的水平比港岛强,湾岛有点low。

  西语片是从七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引进港岛的,因此,卢同看的欧美电影较少,除了在戏院上映的电影,能在港岛录像带店租到的欧美电影录像带都是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经典之作,如《乱世佳人》《煤气灯下》,近些年上映的电影录像带在港岛几乎不可能租到。

  前世,卢同看过很多西语片,但七七年以前的相对较少。

  思索了两三分钟,卢同给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答案:“《让娜·迪尔曼》。”

  这个名字一出,现场出现了片刻的寂静。

  别说普通观众,连见多识广的沈殿霞和汪明全都露出了茫然的表情。

  《让娜·迪尔曼》是一部1975年的比利时电影,由香特尔·阿克曼执导,在当时的香港绝对属于极其冷门、晦涩的文艺片。它长达三个多小时,几乎就是真实时间记录一个中年寡妇三天里做饭、打扫、照顾儿子、接待嫖客的琐碎日常,节奏缓慢。

  这部电影在戛纳展映时,导演阿克曼当场和质疑她的影评人吵起来,很多现场观众都无法忍受这部电影。神奇的是,《让娜·迪尔曼》在这如潮的质疑声中得到业内关注,此后在全球五十多个影展中展映。

  亦舒的眉头第一次明显地蹙了起来,眼神中的审视意味更浓了:“《让娜·迪尔曼》?”她显然看过,语气带着一丝难以置信和隐约的批判,“卢生怎么会钟意这部戏?一部用近乎残酷的写实手法,将女性困于琐碎日常同隐形压迫中的电影,沉闷、压抑,毫无戏剧冲突可言。这同《富贵逼人》的风格可谓南辕北辙。”

  亦舒的质疑非常直接,如同她一贯的犀利文风。现场气氛瞬间变得有些微妙,不再是单纯的寒暄。

  面对质疑,卢同神色坦然:“正是因为‘写实’,我才觉得伟大!它没有用戏剧化的情节去煽情,而是用时间本身、用重复的动作、用近乎窒息的空间感,让观众‘体验’这种无声的压迫。当你觉得这部电影很沉闷无趣时,无数人都这么沉闷地度过了一生。”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有些茫然的观众,决定说得更直白些:“《罗马假日》是童话般的浪漫,美好但虚幻。《让娜·迪尔曼》是一面镜子,残酷但真实。”

  这番话,明明确确地透露出一种左翼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亦舒没料到卢同会如此推崇这部片子,并且阐述得如此清晰有力。她沉默了几秒,清冷的脸上看不出太多情绪,但眼神中的审视被一种更深沉的思考取代。她没有直接认同,但语气中的对抗性减弱了,“电影的功能,确实不应该只是娱乐。但《让娜·迪尔曼》的方式太过极端,恐怕曲高和寡。”

  “曲高和寡不紧要,”卢同立刻接口,“电影作品有思考的空间,有落于现实的思考,才能穿越时空,成为不朽的经典。”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