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港岛电影史(中)
1958年,新长城电影公司的袁仰安凭借《阿Q正传》入围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官山更是成为港岛首位国际影帝。
左派声势大涨,《貂蝉》在亚太影展上斩获五项大奖的光芒暂时被新长城压制了。
但,邵意夫压根不在意。
邵氏拍电影是为了赚钱,哪里会在意这些奖项的加成?
从小在商贾之家长大的邵意夫,在那个阶段根本不明白,电影奖项可以让世界了解港岛。
于是,在《貂蝉》大获成功后,李瀚祥又紧锣密鼓地用原班人马拍摄了第二部黄梅调作品——
《江山美人》。
电影改编自京剧《游龙戏凤》和《骊珠梦》,采用《貂蝉》的原班人马,讲述了明朝皇帝朱厚照私自出宫下江南,看上了村姑李凤姐,调戏后吃干抹净,提起裤子走人。李凤姐苦等三年无果,最后死在了入京找皇帝的途中。
李凤姐堪称“夏雨荷plus”。
电影一上映就破了港岛本埠票房最高记录,同年的亚太影展上,《江山美人》击败电懋的《龙翔凤舞》,拿下了包括“最佳影片”的十二项大奖,可谓扬眉吐气。
在李瀚祥的建议下,邵意夫让邵氏大规模生产黄梅调电影。
反观李瀚祥,他减少了黄梅调电影的产出,开始拍摄各种类型电影。
有武侠片《儿女英雄传》,古典恐怖片《倩女幽魂》(入围戛纳),黑白文艺小品片《后门》。
然后,喜提三连扑。
于是,邵爵士发火了,李瀚祥不得不继续拍黄梅调电影。
他计划拍摄《倾国倾城》,邀请邵氏四大花旦分别饰演杨贵妃、王昭君、西施、褒姒四大美人。
因为预算严重超支,电影把一部拆成了四部。
此时的电懋已经被邵氏的黄梅调电影打得溃不成军,一听说李瀚祥的预算超支了,也想到了主意——
让当家花旦拍摄时长高达三小时的长篇巨制《星星·月亮·太阳》。
这部电影在亚太区大获成功,击败了李瀚祥拍摄的《杨贵妃》。
但李翰祥在戛纳杀疯了!
李俪华凭借《杨贵妃》里出色的表演,提名最佳女主角。
李瀚祥不仅入围了第1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同时因富丽堂皇的宫廷布景和服饰获得技术大奖,这也是首部在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华语电影。
胡金全是第二个。
由于邵氏太抠门,不怎么宣传,李瀚祥捧回这一大奖后,只在华人圈引起短暂的轰动。
因为李瀚祥太C了,邵氏这个草台班子硬生生被他扛起来。
有了充足的资金,邵氏开始到处挖人,从“长凤新”挖到电懋,收获了一大批人才。
六二年,电懋不得不转变策略,改行拍黄梅调电影,第一部作品选定《梁山伯与祝英台》。
邵意夫知道后,急忙下令,让李瀚祥在两个月内拍完一部,抢先在电懋前上映。
这时,李瀚祥还在拍他的“倾国倾城”系列电影。
为了尽快结束这个项目,李瀚祥拉上他的结拜兄弟胡金全,两人在十五天之内完成了电影的拍摄。
谁也没想到,这部赶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仅在港岛及东南亚地区大获成功,票房高涨,还在湾岛斩获840万新台币的票房,甚至改变了整个港岛电影的格局!
众所周知,这一时期的湾岛电影就是一坨答辩。所以,湾岛戏院大多放映西语片。
由于当时的政策新规,西语片暂时不能在湾岛放映,这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出现就像天使降临,拯救了湾岛人民即将“瞎掉”的眼睛。
电影上映112天,接近72%的湾岛人民都看过这部电影。
因为电影的主演都是女性,它得到了一群LGBT的拥护。据说,饰演梁山伯的凌波抵达湾岛那日,接近十二万人自发前来迎接,逼得当年的金马奖不得不改规则,给凌波颁发了“最佳演员特别奖”。
在这波热潮下,湾岛在六四年举办了黄梅调歌唱比赛,一个女孩凭借凌波的《访英台》夺得第一。
她就是邓丽筠。
……
六三年,李瀚祥不止凭借《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港澳湾和东南亚大获成功,他的作品《武则天》也再度入围戛纳。
因为李瀚祥太C了,陆运涛决定亲自来港岛挖人。
当时,李瀚祥的月薪8000,也没有电影分红。按照当时的消费水平,李瀚祥的收入是“一个月买一套房,三个月买一栋别墅”的水平,但他依旧不满足。毕竟,李瀚祥有三个孩子要养,生活压力也大。
电懋前来挖人,如果邵意夫愿意给李瀚祥涨薪水,事情或许还有周旋的余地。但邵意夫选择拿合同威胁李瀚祥,逼他留在邵氏。
于是,在陆运涛付完违约金后,李瀚祥被电懋挖走了,去了湾岛,在国联影片拍摄《七仙女》,而邵意夫拿着李瀚祥的剧本拍了同款,并向法院申请禁制令,阻挠李瀚祥拍戏。
在此期间,李瀚祥挨了结拜兄弟胡金全的背刺。
1963年12月,两版《七仙女》同时上映,李瀚祥落败。
然后,搞笑的来了。
1964年3月,在自由总会的强势介入下,电懋和邵氏来了一场“世纪大和解”。
1964年6月,电懋高层参加完亚太影展返回台北时遭遇空难,李瀚祥彻底沦为斗争的牺牲品。
……
因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港岛市场大获成功,港片成功攻占了大片空白的湾岛市场。
自由总会介入电懋和邵氏的争端,本质是为了保护本土市场,并向左派电影发起攻势。
因为电懋高层集体离世,右派电影公司里能扛大旗的只剩邵氏。
此时的“长凤新”虽然被邵氏挖了大批人才,但血条还是很厚。
1964年12月,凤凰影业出品的电影《金鹰》在港岛斩获百万票房,创下港岛本埠票房记录。
1965年起,新联的新锐导演楚源崭露头角,迅速形成自己的风格。
下半年,新长城的傅麒和张鑫岩联合拍摄动作电影《云海玉弓缘》,开辟了新派武侠道路,成为第二部票房超过百万的港岛电影。
邵氏虽然靠着黄梅调电影赚的盆满钵满,但要硬刚左派……
还得练!
而这一切的转变在六六年,一切又是因为一个人——
胡金全。
……
胡金全和李瀚祥的关系很铁,两人相识于五五年,都是在左派电影公司从事幕后工作。
公司倒闭后,李瀚祥去了邵氏,胡金全去了电台工作。
后来,李瀚祥凭借《貂蝉》迅速走红,就把好兄弟胡金全拉来。
六三年,李瀚祥去了国联,胡金全受邵意夫掣肘背刺了李瀚祥。
六五年,胡金全拍摄的电影《大地儿女》获奖颇多,但票房不佳,遭到邵意夫斥责。
此时,因为失去了李瀚祥的邵氏迫切地需要转型,于是,邵意夫把目光锁定在电影《金鹰》上。
挖人是邵氏的老手段,但电影导演陈敬波拒绝了邵氏。
于是,邵意夫决定,仿拍。
胡金全听到这件事,主动请缨,表示自己可以尝试。
六六年四月,胡金全导演的电影《大醉侠》上映,一举开启了成熟的新派武侠道路。
何为“新”?
在早先的动作片中,大部分拍摄武打动作的机位都是单一的,打斗动作冗长,没有吊威亚这类辅助。新派武侠则革除了这些弊端,融合了雪国剑戟片的精髓,采用蒙太奇的剪辑手法,把电影拍得拍案叫绝。
在《云海玉弓缘》里,新派武侠才刚刚有点苗头,四个月后上映的《大醉侠》直接让新派武侠大成。
《大醉侠》票房口碑双丰收,邵氏赚的盆满钵满,但邵意夫对胡金全还是非常不满。
因为《大醉侠》制作周期太长!
正巧湾岛的联邦电影公司来港岛挖人,于是,被邵意夫diss的胡金全跳槽到了联邦。
六七年,《龙门客栈》在港岛斩获210万票房,其利润直接把联邦从发行公司升格为制片厂,邵意夫就把胡金全告上法庭,逼迫联邦把电影的东南亚发行权交给邵氏。
而后,《侠女》出世,胡金全捧回戛纳后,还被英国报刊评为“世界五大导演”,湾岛也需要一个在文化领域有话语权的电影人,胡金全的地位瞬间飙升,狠狠打脸了邵氏。
在这段邵氏与李瀚祥、胡金全的恩怨里,一个人悄然崛起。
他就是——张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