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港岛1977:打造东方荷里活

第117章 港岛电影史(上)

  卢同并不知道,自己折腾的这两场大动静吸引了鲍玉刚的注意,甚至让九龙仓争夺战提前到来,对股价的上涨也不甚在意。

  他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客人——李瀚祥。跟着李瀚祥一道前来的,是邵氏的楚源和张彻,张彻身边跟着刚收的契女惠樱红。

  李瀚祥是何许人也?

  一句话概括,没有李瀚祥,就没有今天的邵氏。

  邵氏的前身是上海天一影业,当时的电影公司喜欢拍摄现代电影,天一却反其道而行之,以翻拍华夏传统故事的古装片为主,在市场上好评如潮。邵氏是商贾出身,把电影视为挣钱的行当,制作周期短,成本低,被《民国影戏大观》批评为“粗制滥造,欺人骗钱”,但天一影片却宣称,它是“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矫正民俗,力避欧化”。

  一套buff叠下来,谁要是敢质疑天一影业,就是没有民族情怀。

  于是,上海六大电影公司——大中华百合、明星、友联、上海、民新和华剧组成了“六合影片”,规定任何发行商想要购买我们的电影,就绝对不能购买天一的影片。

  据说,金雍写的“六大派围剿光明顶”就是以此为灵感。

  天一眼看,天塌了,立即派遣两人前往南洋组建自己的发行渠道。

  这两人就是老三邵仁枚和老六邵意夫。

  但南洋市场也被六合把控,两兄弟只能在乡镇搞流动放映,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攻占南洋市场,花费四年时间占据一席之地,并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

  而后,天一在南洋发行的粤语片斩获百万票房,随着战争打响,邵氏家族把根基迁往港岛。在天一来到港岛后,一把大火把它的根基烧完了,天一也改名为邵氏父子。

  在当年,邵氏在兄弟南洋足足有一百多家戏院和十余家大型场所,每年播放的影片数量高达五百部。

  于是,邵氏兄弟委托邵氏父子拍摄影片,却被亲兄弟坑了。老二和老六忍无可忍——

  必须夺权!

  李瀚祥就是其中关键人物。

  李瀚祥在中学辍学后来到港岛,最开始是在左派电影公司从事美术布景和海报绘制的工作,还被剧组抓去跑了几次龙套。就是在这几次跑龙套时,他得到了几位名导演的赏识,独立拍摄了电影《雪里红》。公司倒闭后,李瀚祥又在名导演的介绍下加入了邵氏,签了八年黑奴合约。

  五七年,大陆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港岛公映,票房火爆。李瀚祥立即游说公司,希望他们能够拍摄类似的电影,而后就有了邵氏黄梅调电影的开山之作《貂蝉》。

  《貂蝉》一经上映,港岛和东南亚瞬间轰动,女主角林黛一炮而红。

  但这部电影拍的相当雷人,甚至有貂蝉穿比基尼跳舞的画面。

  五八年,邵意夫来到港岛。他看到《貂蝉》的潜力,亲自带着电影来到第五届亚太影展。那一届影展在南洋的马尼拉举办,多个评委都是邵意夫的老朋友。出于情面,评委们暗箱操作,把“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音乐”五项大奖都颁布给《貂蝉》。

  为什么含金量最高的“最佳影片”没有给《貂蝉》?

  可能是评委怕昧着良心的事情做多了,半夜被鬼敲门。

  也是在此次亚太行后,邵意夫成功上位,“邵氏父子公司”也改名为“邵氏兄弟(SB)”。

  李瀚祥更是一举成名。

  ……

  在李瀚祥加入邵氏之前,“长凤新”一直是港岛电影巨头,右派电影有点一言难尽。

  众所周知,湾岛在五十到七十年代的电影都拍得挺……一言难尽。

  电懋是唯一可以与“长凤新”抗衡的商业片巨擎,邵氏次之。

  因为南洋的国际环境与湾岛更为亲密,这两家根基在南洋的电影公司会更偏向右派。

  电懋公司属于南洋富商陆氏家族旗下的“国泰机构”,电懋是陆氏在港岛设立的制片厂。

  陆氏家族把控着新马一带丰富的矿产资源,涉足多个行业,完全可以用富可敌国来形容这个家族。

  具体有多富——有一年,电懋公司的老板陆运涛为了拍电影,随手在湾岛投资了五百万美元,而这一年,全港岛总票房折合成美元也只有六百万出头。

  对陆氏家族而言,每年花个几百万美金拍电影无伤大雅。

  就是玩儿!

  当年,豪华地段的国泰戏院,从座椅到地毯都是从欧洲进口,部分戏院还配备专供听障人士的耳机。

  陆运涛励志要把港岛打造成全世界电影人心中的乌托邦。

  他的理念是,不管人是贫穷还是富有,都要有享受高等娱乐的资格。

  为了拍出好电影,陆运涛斥重金打造了“剧本编审委员会”,这一点和后世好莱坞大厂采用的“制片人核心制”出奇相似。

  而这个“剧本编审委员会”里的大佬是——张爱玲女士!

  在钞票的力量下,电懋出品了一堆高质量电影,剧情、画面质感、艺术水平等全方位碾压邵氏。

  五七年,亚太影展的最佳影片就是电懋出品的《金莲花》。

  ……

  经历了夺权之战和走后门事件,邵意夫正式对上陆运涛。

  陆运涛曾放话:“如果邵氏愿意出售它在港岛和南洋的资产,陆氏可以全额购买。”

  邵意夫用行动表示拒绝。他先在清水湾购买了一块85公顷的地皮,建造了邵氏片场,内含12个摄影棚,各项设施齐全。然后,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招收人才,并在朋友的介绍下结识了米国新闻署港岛分部的周文怀当宣传主任。次年,周文怀又拉来了何贯昌、蔡永昌等人加入,改革了邵氏的制片模式。

  1961年,邵氏成立了“南国实验剧团”,这也是TVB训练班的前身。

  至此,邵意夫终于建立起一个集制片、造星、发行于一体的大型电影集团,在港岛与电懋、“长凤新”有了一战之力。

  但邵氏和电懋的竞争并没有邵氏的改革而停止。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