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权变章
帝王权术大多数时候是阴谋,但有的时候也可以是阳谋,让你明知如此,却躲也躲不掉。
有一天,拾遗子带着弟子在集市闲逛。他们看到几个小孩分梨,都抢着要大的,只有个别小孩愿意拿小的。弟子忍不住问:“老师,怎么分东西才能让大家都满意?”拾遗子笑着说:“这就像汉武帝当年面对强大的诸侯。那时候诸侯地盘大、军队多,皇帝要是直接抢他们的土地,肯定会引发叛乱。后来汉武帝问主父偃怎么办,主父偃就想出了‘推恩令’这个办法。”
弟子听得一头雾水:“推恩令是什么?”拾遗子解释道:“以前,诸侯死了,只有大儿子能继承王位和所有土地,其他儿子什么都得不到。推恩令下了以后,诸侯必须把土地分给所有儿子,每个人都能封个小官。表面上看皇帝对诸侯的儿子们特别好,其实暗藏玄机。”他接着说:“诸侯的土地就那么大,分给儿子们后,大国就变成了小国,强国也慢慢变弱。比如齐国原来有七十座城,分给十个儿子,每人就只有七座城了,再传几代,势力就更弱了。”
弟子又问:“那诸侯不生气吗?”拾遗子说:“生气也没用!那些分到土地的儿子们都感谢皇帝,反而帮着皇帝削弱自己父亲的势力。所以说,皇帝管理国家,不能只靠硬抢,要学会用巧妙的办法分化对手,用利益和名声让他们自己内部闹矛盾,这样才能长治久安。”弟子这才明白,做事不能太死板,灵活变通才是关键。
二、谋势章
拾遗子路过周国郊外,看见农民正在用水渠灌溉农田。高高的堤坝、深深的水渠,水顺着渠道自然流淌。他对弟子说:“管理国家就像治水一样,聪明的人不会硬和水流对着干,而是引导水流到该去的地方。周朝刚建立的时候,分封了很多诸侯,后来周王室慢慢衰落,诸侯的势力却越来越大。到了战国时期,秦孝公想让秦国强大起来,商鞅就给他出了个主意。”
弟子好奇地问:“商鞅出了什么主意?”拾遗子说:“不是直接去攻打诸侯,而是先把秦国自身的实力搞上去。秦孝公鼓励百姓种地、打仗,训练新军,制定法律,对外还和其他国家结盟来制衡诸侯。那些诸侯表面上联合起来,但各自都有小心思,所以联盟很容易破裂,秦国就趁机一个个收拾他们。”弟子说:“这就是借着形势办事吧?”
拾遗子点头说:“没错!皇帝想要削弱诸侯,得先把大形势谋划好。自己不够强大就贸然行动,肯定会吃大亏。就像汉景帝的时候,晁错着急削藩,结果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到了汉武帝,经过汉文帝、汉景帝两代的积累,国家实力强了,才能顺利推行推恩令。形势就像高处的水,顺着它走就容易,逆着它就难。”弟子记住了,做事之前先看清形势,再行动。
三、分化章
拾遗子和弟子观察蚂蚁搬家,看到蚂蚁分成好几拨,有的运食物,有的守洞口,分工明确。拾遗子说:“天下的道理都是一样的,东西分散了就弱,聚在一起就强。诸侯要是团结起来,皇帝根本管不住;但要是让他们内部闹矛盾,一个个变弱,就好对付了。以前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开会,称霸天下,但那些诸侯心里各有算盘。”
弟子问:“怎么才能让诸侯闹矛盾呢?”拾遗子说:“给他们一点小好处,让他们自己争起来。比如战国时,魏国太强大,其他国家都害怕。齐威王就派孙膑带兵,假装攻打魏国来救赵国,结果魏国和赵国打起来,齐国坐收渔翁之利。还有汉朝初期,刘邦封韩信、彭越当王,后来用陈平的计谋,挑拨他们和皇帝的关系,把这些异姓王一个个除掉了。”
弟子又问:“这就是用利益让他们分裂吗?”拾遗子说:“对!诸侯家里儿子多,都想多分点土地;手下的大臣也都想升官发财。皇帝就利用这一点,答应给诸侯的儿子们分封,给大臣们封官,这样诸侯内部自己就会产生矛盾。就像推恩令,让诸侯的儿子们都盼着分地,自己就破坏了家族的团结。分化对手的办法,就像用刀劈木头,表面看不出来,其实已经深入内部。”弟子明白了,要想削弱对手,从内部瓦解是个好办法。
四、制衡章
拾遗子到了赵国,在集市上看到商人用秤称货物,两边的秤砣挪来挪去,保持平衡。他对弟子说:“管理国家就像称东西,要让诸侯之间互相制衡,不能让某一个势力独大。以前周王室东迁后,诸侯纷纷崛起,齐桓公、晋文公先后称霸,但周天子还能保住王位,就是因为诸侯之间互相牵制。”
弟子问:“怎么才能让诸侯互相制衡呢?”拾遗子说:“皇帝可以扶持弱小的诸侯,打压强大的诸侯,让强大的诸侯有后顾之忧。比如汉武帝的时候,除了推恩令,还让诸侯进献黄金祭祀祖先,要是黄金分量不够或者成色不好,就直接削掉他们的爵位。同时,皇帝对弱小的诸侯好一点,给点小恩小惠,这样强大的诸侯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弟子又问:“要是诸侯联合起来怎么办?”拾遗子说:“他们联合肯定是为了利益,皇帝就用更大的利益去诱惑他们,破坏他们的小联盟。就像战国时,张仪推行连横策略,用土地和钱财诱惑诸侯亲近秦国,把六国的合纵联盟拆散了。制衡的关键,就是让诸侯都有自己的算盘,没办法真正团结起来。”弟子听懂了,平衡各方势力,才是管理国家的妙招。
五、怀柔章
拾遗子游历楚国,看到楚国人招待远方的客人,又是唱歌跳舞,又是摆宴席,特别热情。他对弟子说:“皇帝想要削弱诸侯,不能只靠武力,也要学会用温和的手段。武力用来威慑,温和的手段用来收服人心,刚柔并济才能长久。就像唐太宗刚当上皇帝的时候,东蛮族很强大,他就先答应和亲,送金银财宝,等自己实力变强了,再一举消灭东蛮族。”
弟子问:“对诸侯好有什么用呢?”拾遗子说:“这样能让诸侯放松警惕,慢慢变得骄傲自大。比如汉朝初期,匈奴经常来侵犯,汉高祖刘邦在白登被围困后,就和匈奴和亲,送财物换和平,争取时间发展自己。同时,皇帝对那些听话的诸侯,封他们更高的爵位,给更多的赏赐,让其他诸侯看到后,心里也想投靠皇帝。”
弟子又问:“要是诸侯不领情怎么办?”拾遗子说:“怀柔只是缓兵之计,不是最终目的。等他们放松警惕,或者内部出问题的时候,再找机会动手。就像汉武帝的推恩令,表面上是给诸侯恩惠,实际上是计谋,诸侯一开始没察觉危害,等反应过来,势力已经被大大削弱了。怀柔就像用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就把对方的势力消弱了。”弟子记住了,温和的手段也是一种厉害的策略。
六、明法章
拾遗子路过韩国,看到韩国制定了明确的法律,老百姓都严格遵守。他对弟子说:“法律是皇帝管理国家的重要工具,用好了能在不知不觉中削弱诸侯的势力。以前商鞅在秦国当丞相,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其他诸侯的百姓听说秦国的法律严厉,都很害怕;诸侯的大臣也得按照秦国的法律办事,这样就慢慢把诸侯的权力夺过来了。”
弟子问:“法律怎么能削弱诸侯呢?”拾遗子说:“皇帝可以给诸侯制定规矩,比如诸侯手下官员的任命,必须上报朝廷批准;税收也要按照国家统一的法律来收。要是诸侯违反了,就依法处罚。像汉武帝的时候,制定了附益之法,规定诸侯不能私自结交门客,不能随意聚敛财富,违反了就要治罪。”
弟子又问:“法律的威力在哪里呢?”拾遗子说:“在于公平和说到做到。法律不会偏袒有权有势的人,就算是诸侯犯法,一样要受到惩罚。这样一来,诸侯就不敢胡作非为,权力自然就慢慢回到中央手里了。就像周亚夫的儿子私自买铠甲盾牌,汉景帝依法处置,周亚夫最后被关进监狱,他的封国也慢慢衰落了。用法律管理,就像用锋利的刀,表面上是惩罚不法行为,实际上是在削弱诸侯的根基。”弟子明白了,法律是管理国家的正道。
七、虚尊章
拾遗子到了鲁国,看到鲁国人特别尊敬孔子,虽然孔子没有实际权力,但名声却传遍天下。他对弟子说:“皇帝削弱诸侯,还可以用‘虚尊’的办法,就是表面上给诸侯很高的地位,实际上把他们的权力拿走。以前周朝分封诸侯,给他们礼乐待遇,诸侯看起来很尊贵,其实都得听周天子的。就像宋襄公想称霸,空有虚名,最后被楚国打败了。”
弟子问:“怎么虚尊诸侯呢?”拾遗子说:“给诸侯很高的爵位,赏赐很多钱财,但把他们的兵权、财政权收回来。比如汉武帝的时候,诸侯虽然有王的称号,但没有管理百姓的实际权力,官员都由中央派遣,税收也要上交朝廷。诸侯只能享受富贵,不能参与政事,势力自然就慢慢变小了。”
弟子又问:“这样做不怕诸侯怨恨吗?”拾遗子说:“就算他们怨恨也没关系!没有实权的诸侯,就像鸟没了翅膀,野兽没了爪子,就算抱怨几句,也翻不起浪花。而且皇帝表面上对他们很尊重,诸侯也不好轻易造反。就像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曹操掌握着实际权力,汉献帝只是个名义上的皇帝。虚尊的办法,就是在不激怒诸侯的情况下,慢慢夺走他们的势力。”弟子领悟到,这真是个高明的手段。
八、蚕食章
拾遗子看到蚕宝宝一点一点啃食桑叶,最后把整片叶子都吃光了。他对弟子说:“削弱诸侯的势力,也可以像蚕吃桑叶一样,一点一点慢慢来,不能着急。就像秦国消灭六国,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花了上百年时间,一点一点吞并。秦孝公拿下河西之地,秦惠文王夺取巴蜀,秦昭襄王打败赵国、魏国,到了秦始皇,才统一了天下。”
弟子问:“具体怎么慢慢削弱诸侯呢?”拾遗子说:“先从小处入手,得到一点小利益,再慢慢图更大的。就像汉武帝的推恩令,每次让诸侯分一点土地给儿子,几代之后,大的封国就变成小地方了。还可以找借口,比如诸侯犯了错,就削掉他们一个县、一个郡,积少成多。”
弟子又问:“要是诸侯反抗怎么办?”拾遗子说:“蚕食的关键就是要慢,让诸侯察觉不到自己势力在减弱。每次削地都要有借口,要么说他们违反礼法,要么说他们触犯国法,这样诸侯很难联合起来反抗。就像汉景帝的时候,先削掉吴国的会稽、豫章郡,吴国和楚国虽然造反了,但七国各自为战,最后还是被平定了。蚕食的办法,就是要有耐心,找好借口,一步一步来。”弟子记住了,做事不能心急,慢慢积累才能成功。
九、舆论章
拾遗子在齐国,看到大街小巷的人都在讨论国家大事。他对弟子说:“舆论的力量很大,能帮助皇帝削弱诸侯。会用舆论,就能给自己做事找到正当理由,还能造出声势,让诸侯失去民心,皇帝赢得人心。以前商汤讨伐夏桀,先到处说夏桀的暴行;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也是列举纣王的罪状,这都是用舆论来证明自己讨伐的正当性。”
弟子问:“怎么用舆论削弱诸侯呢?”拾遗子说:“把诸侯做的坏事都宣扬出去,比如骄奢淫逸、欺压百姓,让天下人都讨厌他们。像汉武帝的时候,淮南王刘安想谋反,消息泄露后,汉武帝就昭告天下他的罪行,然后再发兵攻打,这样出兵就名正言顺了。同时,多宣传皇帝的好,比如推行仁政、爱护百姓,让诸侯显得很坏。”
弟子又问:“怎么制造舆论呢?”拾遗子说:“重用贤能的大臣,多了解民间情况,让百姓自发讨论,官员也帮忙宣传。诸侯做了坏事,不掩盖直接曝光;皇帝做了好事,不用刻意夸大,自然就会显现出来。这样一来,百姓都拥护皇帝,诸侯就孤立无援了。就像周厉王不让百姓说话,最后被赶走了;周宣王愿意听百姓意见,周朝又重新兴盛起来。舆论就像不流血的武器,能轻松削弱诸侯。”弟子明白了,舆论引导非常重要。
十、强本章
拾遗子回到家乡,看到家乡土地肥沃,房屋漂亮,百姓生活富足。他对弟子说:“皇帝想要削弱诸侯,最根本的是要把自己的根基打牢。中央强大了,地方势力自然就弱了,地方就会服从中央。以前商鞅在秦国变法,鼓励百姓种地养蚕,训练军队,秦国根基打牢了,才有能力削弱山东六国。”
弟子问:“怎么才算打牢根基呢?”拾遗子说:“就是要增强中央的实力,包括钱、军队和民心。钱足够多,就能养军队、赏赐功臣、救济百姓;军队强大,就能震慑诸侯、对外征战、保卫国家;百姓拥护,诸侯就不敢轻易造反。像汉武帝,对内兴修水利,对外开辟西域,国库充实,军队强大,这样才能推行推恩令,攻打匈奴,削弱诸侯。”
弟子又问:“打牢根基和削弱诸侯有什么关系呢?”拾遗子说:“根基不牢,就像拆危房的柱子,肯定会塌。得先把中央实力搞上去,有足够的力量压制诸侯,再用各种手段削弱他们,才能成功。就像汉朝初期,汉文帝、汉景帝减轻百姓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花了几十年打牢根基,到汉武帝的时候,才能顺利削藩。打牢根基是削弱诸侯的根本,千万不能忽视。”弟子终于明白,基础稳固,做事才能成功。